麻窝山下好风光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建扶贫工作侧记
□陈武帅
“扶贫春风绿迤那,省委决策人人夸。领导同志带好头,迤那脱贫奔小康……”这首由威宁自治县迤那镇群众自发编唱的山歌,唱出了迤那镇近年来发生的巨变。
莲花村:一朵盛开的莲花
“土坯房,烂瓦房,如今变成大洋房。产业路,串户路,撑起迤那发展路……”这首快板词描述了迤那镇莲花村的蜕变历程。
如今,走进迤那镇莲花村,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屋舍掩映在绿树丛中,麻窝山上风轻云淡风车转动,谱写出一曲跨越发展的乐章。
68岁的大娘吴定妹,说起莲花村的变迁喜上眉梢。
吴定妹常年患病在身,在她的记忆里莲花村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土坯房,圈舍往往用荆棘围着石头砌成,苦不堪言。
这几年莲花村路修通了,家家盖起小洋楼,吴定妹家没劳动力,村里组织群众帮她家建新房。吴大娘去年肝囊肿做手术花了一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了大部分,吴大娘说如果没有国家好政策她早就撑不下去了。
面对采访,吴大娘噙着感激的泪水说共产党好呀,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在莲花村,像吴大娘一样享受扶贫开发好政策的数不胜数。
吴大娘高兴地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多活几年能在世上活着看看世界也好。
据悉,如今莲花村210户人家全部完成危房改造,中央电视台还来莲花村拍摄新农村专题片。
莲花村,一朵盛开在麻窝山下的莲花。
水塘村:种植激活一塘春水
“种药材,养牛羊,迤那人民劳动忙。修水窖,架电网,家家屋头电灯亮。小学堂、大学堂,家家子女进学堂……”这首快板词同样说出了水塘村的巨变。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是迤那镇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总结出的四字真言。
根据村情民情实际,党建扶贫工作队帮助迤那镇和13个贫困村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结合其需求,拟定并落实帮扶措施110条,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科学扶持。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思路,培育扶持13个贫困村的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加工服务等方面的村级主导产业,加速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该村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25个,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9个。把有条件的贫困户培养、扶持成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家乐业主、乡村旅馆经营者10个。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金泽会正在为合作社种植的玛卡洒水。金泽会说,在基地打工每天可挣50元,又不耽误做家务,像她一样在基地劳作的村民每天不少于80人。
迤那镇中药材加工厂正在紧张建设,清洗、烘烤、切片、包装、外销一条龙服务,将延伸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让利于民。
“围绕生产发展和素质提高两条主线选择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牧业项目,着力打造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探索特色基地、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通过产业带动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驻村工作组组长曹泽祥如是说。
中心村:广场舞出夕阳红
“迤那儿女齐欢唱,句句歌唱共产党。美好生活要感恩,党的恩情不能忘……”这是在中心村看到群众边跳广场舞边唱的山歌。夕阳余晖下,一群老人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50多岁的曹宣兰说,生活越过越滋润,她们一帮老人就自发组织到广场上跳广场舞,既锻炼身体又丰富精神生活。以前看到城里人在广场上跳舞很是羡慕,现在迤那人也能享受城市人的生活了。
迤那的发展离不开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努力,是各级各部门关心的结果。
如今,迤那至牛棚同城大道、穿洞海子水库工程、示范小镇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实施,真情实意帮助迤那镇谋发展、找资金、拉项目、解难题、排民忧。迤那城镇化建设,加快群众致富步伐,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假以时日,威宁次中心城市迤那将崛起在威宁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