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视野下的莎士比亚
□殷登清
莎翁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戏剧,而后世则对莎士比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人们对他的剧作品进行挖掘、思考,研究莎士比亚为何会是莎士比亚,他的优胜之处与不足之处。莎士比亚的批评与赞誉,几百年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1859年,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第一次提到了“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并指出“莎士比亚化”要优于“席勒式”,将“莎士比亚化”作为文艺创作的一条标准。莎士比亚在写剧本的时候可并没有考虑到“莎士比亚化”的问题。如此看来,莎士比亚不仅在剧作品上给人们留下了那么丰厚的财富,在创作方法上也给后人做出了榜样。那么“莎士比亚化”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马克思是这样回信的:“这样,你就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可是现在除宗教自由以外,实际上,国民的一致就是你的主要思想。这样,你就得跟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简单传声筒”。这里出现的“莎士比亚化”、“席勒式”是相对的两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对斐迪南﹒拉萨尔所创作的五幕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批评。马克思认为,所谓的“莎士比亚化”就是,像莎士比亚那样进行写作,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进行描写,注重两个真实;相反,“席勒式”就是由观念出发的概念化与观念化,注重主题先行,把作者的个人观点加诸于人。“莎士比亚化”的意思,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这里面,要注意两个问题,那就是作品要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这就要求,历史就是艺术的客观标准,而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艺术构想和艺术虚构。这是马恩对“莎士比亚化”的定义,可以说是一种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莎士比亚的时代描写与历史真实
莎士比亚不写没有背景的剧本。每一部戏剧都包涵了一个时代特征。在他的作品里有一部分就是直接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组成的历史剧,用戏剧来表现历史和人物性格,并表达其观点。这样的戏剧,举例来说,比如《亨利四世》、《亨利六世》这样的历史剧。除此之外,在其他戏剧中,《奥赛罗》取材于威尼斯公国、《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例子繁多,不再一一列举。有了时代的戏剧,就有了背景,也就能更加成功的吸引读者,并给予历史感。注重历史的真实,就能反映历史的真实状况。我们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就要看其是否写出了历史的真实环境,是否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另外,是否塑造了一个符合时代的典型形象。这其中有一个样式,被叫做“福斯泰夫式”。这是由恩格斯在同样《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总结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背景表现方式后,所提出的一种观念。恩格斯的原话说:“在这个封建关系解体的时期,我们从那些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身上,什么惊人独特的形象都不能发现呢!这幅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必然在这种类型的历史剧中必然会比在莎士比亚那里有更好的效果。”其中“这种”是指他提出批评的《弗兰茨-冯-济金根》,是指为了表现现实而创作的戏剧。而这段话则在表明“福斯泰夫式”是莎士比亚对戏剧环境描写的方式。福斯泰夫出自于《亨利四世》,是该剧中下层民众的代表。福斯泰夫是个流氓强盗,酗酒抢劫,勾结亨利亲王,有时幽默风趣,有时又会被嘲讽。但是以他这样的小人物所经历的小到拦路抢劫,大到打仗出征,将那个时代社会上官盗勾结、谋反篡位、小民生活,如同一幅幅油画一般展现到人们面前。这是一个不限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表现形式。随着戏剧所蕴含的内容的扩大和戏剧表现形式丰富,古时候希腊戏剧提出的“三一律”,也被莎士比亚打破了。恩格斯认为,莎士比亚这种描写方式旨在于揭露封建王朝在崩溃时期的历史全貌,同时也把小市民生机勃勃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现实描写是对历史“展现”(对我们来说是“重现”),是真实的历史,也是历史的真实。
真切现实的生活本质
戏剧是社会的小舞台,社会是戏剧的大舞台。戏剧中体现的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今中外的戏剧,都是这样的,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法国是莫里哀,在我国是曹禺,等等。戏剧要能够反映社会的深度,首先作者就必须要有对生活的很好体会。莎士比亚在创作戏剧时总是能有其独到的眼光,能对其所处环境进行良好的观察。这要求对社会里面出现的各种事件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认识。生活里面的矛盾冲突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举例来说,《威尼斯商人》就是一篇“含泪的微笑”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所在大背景是欧洲社会与犹太人的矛盾,小背景是在威尼斯,一个基督徒和一个犹太商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个借据事件。这里面出现了四个较大的矛盾: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矛盾(宗教矛盾);“乐善好施”的欧洲人与“刻薄悭吝”的犹太人之间的矛盾(种族矛盾);安东尼奥、巴萨里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个人矛盾);夏洛克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家庭矛盾与个人矛盾的综合产物)。莎士比亚通过这四个矛盾做线索,发展出了巴萨里奥求婚故事、安东尼奥借钱故事、夏洛克女儿私奔故事、法庭上的最激烈冲突故事,这四个独立而又互相作用的情节。在这些情节之中,以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为主线,其他的矛盾依次出现。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不只是简单的一个乐善好施的绅士与抠门吝啬的商人之间的矛盾,其下就包涵了其他几个矛盾,尤其是宗教与种族矛盾。基督徒因为犹大出卖了基督所以从宗教上对“犹大的子孙”厌恶憎恨,另外又因为犹太人精于计算钻营能取得很多财富感到嫉妒,所以对于犹太人有很强的民族歧视感。这里面把“上帝的字子民”对“犹大的子孙”的厌恶与反面描写跃然纸上,而无法逃避的是,这就实是中世纪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将那个时代的生活展现出来,对话里面也如实重现了大航海与宗教对生活的影响,这才是那个年代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原著中安东尼奥在第一幕中这样说到:
安东尼奥: 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这句话若是仔细一读的话其实信息量很大。首先“感谢命运”就可以体现出宗教对安尼奥的影响,然后对他的海上事业进行了评论。大量的船队、世界各地的商贸、长时间的航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给人带来了一股萌芽阶段的新生冲击力。这是对生活全貌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可观的。不仅歌唱了生活的阳光面,也述说了生活的阴暗面。
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与性格特点
年代可以是真实的时代背景,布局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布局,可是人物就不完全是真实人物了。就算在同一部戏剧中,有的人物是真正存在过的,有的却是虚构的。比如在《亨利四世》里面,国王、王子、将军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而福斯泰夫这一类的人物可能就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了。不过要说“福斯泰夫”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人物,那也是不对的。他是一个人物的集合体,可能是由张三的头、李四的手、王二的性格,糅合而成的。这样的人物来自于现实却又不仅仅是现实,而被称之为“典型”。“典型”可以代表一类人的特点,包括优点与缺点。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很真实,并没有过于夸张的描写,而且总是能很好的照顾人物的两面。一个人既可以无所畏惧又是多心善妒,也可以决心决绝却又优柔寡断,还可以一边咄咄逼人一边又可恨可怜。黑格尔在《美学》中是这样论述“典型”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语言式的抽象品”。莎士比亚生在黑格尔之前,却在人物塑造时完美的运作了后来黑格尔所说的这句话。所以,当莎士比亚在刻画人物时,最注重功力。最典型的莫过于优柔寡断的王子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悲剧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决定的,而莎士比亚刚好就是恰到其处进行了描写。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选择不定。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自白: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认识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清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莱特自己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去思考,谈何去找克劳迪斯复仇呢?他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像一个哲学家胜过一个王子,像一个诗人胜过一个复仇者。他一方面用装疯来伪装自己,洞察敌人,又一方面对复仇的行为纠结。莎士比亚十分擅长“戏中戏”的写作手法,这些“戏中戏”能对作者观点进行自我表白,并且哈姆莱特总是用评论戏剧来暗讽克劳迪斯。在第三幕第二场中,就有一次戏中戏,重现谋杀场景,哈姆莱特就对克劳迪斯杀兄夺位的恶行进行了不明显的揭露。只有知道事件内幕的人才会知道国王不舒服、王子很激动的原因,当然知情者也只有这两人而已。哈姆莱特的犹豫性格就体现在不能直接、正面的揭露克劳迪斯的恶行,也不能下定决心去直接去解决克劳迪斯,并对母亲与叔父的关系痛苦。莎士比亚在塑造哈姆莱特时就从性格的细小方面入手,也从别人对哈姆莱特的评价入手,全面且细致。这些性格都是真实的性格,集中的性格,突出的性格,特色的性格。不止如此,哈姆莱特的性格一方面是自己的犹豫造成的,另一方面却也被认为是时代因素。莎士比亚笔下有很多新旧时代交替之间的人物,哈姆莱特也是其中之一。他可以说是新式人物,一个想打破黎明前黑暗的人物。哈姆莱特受困于旧时代,也将希望留给了新时代。这个“典型”不仅是人性的典型,同时也是时代的典型,这样的典型来自于时代,代表时代却又受限于时代。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个“典型”的塑造是成功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莎士比亚化”只能说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的一个特点而已。只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被提取了出来,所以就成为了莎士比亚文学的一个点的代表。我们今天在看待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时,一方面确实要注意其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从文字中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并体味那些华丽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这些,才是作者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也是读者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所以,文字上的精彩与文字内的精彩相并重,才是莎士比亚的精髓,才是最真实也最精彩的。
人道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冲突。虽然我在此处讨论的是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特点,可是,没有一个现实不是由“人”组成的。在作品中、在现实中探讨人性,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专利。只不过,由于浪漫主义具有了很强的想象因素,夸张放大了人的特点,才更容易为世人所重视。所以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便是直接、毫不掩饰的,更是深刻的揭示了人的问题。人的“性之善恶”,“生存或是死亡”,“妒忌”等等都不仅在作品中出现,更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或者说,都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更出现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的笔下。那时的人和现代人又有什么两样呢?优秀的文学家往往能发现人类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再过几百上千年也不会改变,这就是“人性”,也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