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绘制公共交通建设蓝图
——铜仁市政协力促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侧记
□唐 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铜仁市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不堪重负,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城市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难、出行苦。铜仁市政协真情关注民生,积极议政建言,及时聚焦和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快捷、安全。
聚焦社会难点热点 关注公共交通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是市民高度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市政协始终关注的重点民生工作之一。
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委主任胡光荣多次通过提案的形式提出建议:进一步改善城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加快公交站点和公交枢纽站建设,提升改造公交站台;更新、增加大容量、新型环保公交汽车和出租车数量,开辟公交新路线和专线;加强对营运车辆的监管和考核,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市政协社法委主任蔡文森建议政府统筹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对残疾人依法实行公交乘车优惠,办理相关手续后凭证在市区内免费乘坐公交车。市政协委员石建成提出“解决城区停车难”的建议,着力解决城区停车场规划建设滞后、利用不够充分、收费标准不尽合理、文明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
委员的提案引起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政协委员提案交办、督办,使委员提案办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方面组建以市政协主席陈达新为组长的调研组,采取现场感受、实地查看方式了解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召开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调研座谈会,采取不设立场、开放互动的方式与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出租车驾驶员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城市公交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等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寻求破解办法。
针对问题议政建言 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针对铜仁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运输效率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市政协调研组通过深入调研、考察学习,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意见。
——突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规划;督促落实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建设用地,符合用地划拨目录的,应保证以划拨方式供地,严格监督,禁止侵占、挪用或转让。
——整顿公共交通经营秩序。依法打击非法运营、越界运营、无证运营,严禁出租车抢客、拉客,挤占正常客运班线,严肃查处客运车辆在站场外上下乘客或沿街揽客、出租车在招呼站点外上下乘客或随意调头等不规范运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
——强化公共交通安全保障。健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运营管理、车辆性能检测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对各相关主体的管理责任、安全工作要求、车辆状况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建立源头管理、动态监管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安全防控体系,从制度上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政策法规支持体系。全面贯彻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设施建设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政扶持优先等制度,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公共交通政策支持体系。开展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地方立法工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安全、应急和扶持政策等提供法制保障。
——支持公交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整合中心城区客运和公交企业,组建公交集团,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职业经理制度,支持企业以独资或合资方式拓展车辆维修、油气经营、旅游服务、驾驶培训、公务用车等业务,发展公交全产业链,增强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行动加快发展 公共交通快速发展
“市政协的调研细致具体,所提建议具有系统性,请夏虹(铜仁市副市长)、世凡(铜仁市交通局局长)同志阅研,所提的许多建议请报出具体的落实方案按程序送审,以完善主城区的公共交通发展,方便市民出行。”市委书记夏庆丰在市政协调研报告上如此批示。
领导重视,政府行动,政协支持,共同绘制铜仁公共交通建设蓝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城市居民乘坐公交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通行条件有所改善。截至目前,铜仁中心城区建成主次干道75条、158千米,在建主次干道8条、22千米,城市新区路网建设骨架已经拉开。中心城区新增大型指路标牌107块,旅游标志23块,组合禁令标志18组72块,小型管理标志157块,补划道路标线9000多平方米。新建10座人行天桥和铜仁二小地下人行通道,人口密集区主要路口规划了人行横道线、设置了人行横道灯。
——公交网络基本建立。铜仁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线路达到19条,运营总长度为258公里,运营公交车辆110辆;出租车企业发展到8家,运营车辆680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了公交线路和增加了专线公交,为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旅游品牌提供了交通支撑。建立智慧交通信息指挥中心,中心城区公交和出租车辆安装了语音报站和监控设施。一批新型高档、环保车辆投入使用。
——改革创新持续发力。推进公交汽车国有化改革,将中心城区经营的87辆私营公交车全部置换成出租车,公交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管理,促进了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推进出租汽车公司化改革。对出租车企业车辆起点数量、注册资金、停车场、风险储备金、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等予以具体规定,着力改变出租车企业小、弱、空现状,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运营,着力加强对农村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切实解决城市近郊和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