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产业经” 写好“科技文” 打好“市场牌”
——铜仁市政协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记事
□通迅员 邹志勇 柳林孔
“正是瓜果成熟季,山上山下真忙”,七月的大旗山呈现这样一派景象。“去年人家还说我们是‘边、少、贫’,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修了路,有了水,通了车,这日子算是真正过上了”,说话的人叫汪杰,是思南县蜂桶槽村第一个返乡创业就业人员,几年前流转了这片荒山,打起了产业主意,如今已成为了村民口中的“汪老板”、致富能手。然而去年的他却没这么“风光”。
聚焦农村基础,念好“产业经”
发展靠产业,交通是瓶颈。“往年我们村可没人敢搞规模种植,现在看到路通了,有人赚了钱,就都搞了起来”,村支书孙行这样说道。作为该村的帮扶单位,市政协到来之初就看到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号灯”,找到了打开发展困难的“金钥匙”。在市政协主导下,该村决定把种植产业作为该村减贫摘帽的突破口,把解决交通问题作为脱贫致富要跨的第一道关,一方面引入200余万产业发展资金,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项目,先后打造葡萄园区、空心李园区、油梨园区,让近千名群众直接受惠;另一方面着手改善交通,投入100余万进行轰轰烈烈的“道路攻坚”,修建产业路、通村路20多公里,实现“里通外联”,解决了产业发展“出不去,进不来”的尴尬局面;此外,还开发农业水利,兴修蓄水池,架设灌溉管道,覆盖面积达1000多亩,一解农业用水难问题。同时,还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树立典型,发挥示范,达到“一带十,十带百”最终形成连片带动、集体发展的宏大局面。
瞄准高效农业,写好“科技文”
“其他地方的西瓜已经‘过路’,这里的西瓜才刚‘出炉’,错开了上市季节,卖得了好价钱” ,罗永常对此非常满意。作为市政协重点扶持的20名“致富新人”之一,山下的5亩大棚西瓜他捞到产业带来的“第一桶金”。在全市奋力实施“一村一品”的大潮流中,如何让该村的产业脱颖而出、彰显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早在年初,市政协就把目标瞄准了发展高效农业,协调科技专家实地“传教”, 对坝区300亩土壤进行检测,大规模整治土地,增加有机成分。土地肥了,种什么好,怎么种?“要搞就搞点不一样的”。在专家指导下,该村首批大棚西瓜试点基地挂牌成立,采用现代技术实施自动化温控、水控,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择,从苗木培育到成株管理,从粗放投入到精细化种植,质量提高了,单产翻了倍,农户最终尝到了科技“甜头”。“没想到大棚西瓜这么有赚头,明年我也要搞”,话语中,村民罗元对明年充满了期待。
搭建服务平台,打好“市场牌”
农民对产业致富这条道路高不高兴,满不满意,发展能不能持续,最终还要看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走得好不好。产品生产出来,最重要的就是打入市场,如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搞产业就成了“竹篮打水”。“去年就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才亏的本,几乎破产,现在好了,有了合作社作保障,心里有了底,做产业也踏实了,不愁卖不出去”。说起这些汪杰还是忍不住感慨,去年他连本带利亏了十几万。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市政协先后帮助20多名农户与合作社“搭桥”,签了诚信书,固定了合作关系,农户有了可靠买家,合作社有了充实货源,实现了互利共赢。与此同时,市政协还积极为产农和分销商“牵线”,农户了解了需求更把握了行情,通过直销和代销两种营销模式赢得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