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181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06

古稀老人重访当年贫困村

□韦毓璋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嘱咐在黔南自治州不断深入人心,已年逾古稀的胡品荣也坐不住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到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富裕村去看一看,给乡亲们鼓劲加油。

  胡品荣是黔南自治州政协原主席,现任贵州省水家学会会长,富裕村是他10多年前的扶贫联系点。7月10日上午9时,他乘着朋友的越野车,从都匀市区出发,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60多公里,先来到富裕村最偏僻、地势最高的豪勇寨村党支部书记潘永全家。

  村民们得知老主席来了,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路,聚拢到支书家来,争着向他叙说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和今后的打算。有的告诉他,当年的小娃崽长大读高中了;有的告诉他,当年最穷的潘永文也花53万元,建起了三楼一底6间大房子了;有的告诉他,不少青年人在家门口创业当老板了......几位妇女还端起一碗土酒唱起歌来:“昨晚点灯灯开花,不疑主席到我家;无烟无茶来招待,敬杯土酒打口干。”

  胡品荣边听边记,还一一询问当年实施的项目后续发展情况,对年纪较大的村民,还慢慢地用水语和他们亲切交流。

  2003年,中共贵州省委作出《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以后,根据黔南自治州委的统一部署,州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富裕村为胡品荣的扶贫联系点,一定三年。胡品荣一边选择派干部蹲点帮扶,一边跑上跑下做协调工作,共争取到各项帮扶资金175万元,为村里修了9公里的进村道路,接通了与都三公路的主干道。还建了600亩茶园,修了一批沼气池、消防池,举办脱毒洋芋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从此,村民们开始尝到了通公路和科学种地带来的甜头。

  村支书潘永全介绍,十多年来,村支“两委”不断争取各种资金500多万元,群众还像当年学愚公移山精神一样,投工投劳修路,全村通组公路里程已达39.5公里,除翁凯至尖山村民组的6.7公里外,其余都实现了水泥路面,许多村民买了摩托车、小汽车,昔日“一上到天边,一下到河边,当面喊得应,相会要半天”的状况慢慢变为历史了。胡品荣听了高兴地说:“当年下决心修路,是因为我们山区亏就吃亏交通上,只有把路修通了、修宽了、修好了,群众与外界联系多了,观念才跟着变,贫穷的面貌才跟着变,你们坚持得很好。”

  当年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的韦德兴,现在成了全村种海花草的能手。他告诉胡品荣,他种了14亩海花草,又做海花草收购生意,其中租赁8户人家的冷水锈田,一家3口人,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还带动潘可宽等50户种了海花草,他们多的一亩收入上万元,最少的也有2000元。村民杨兆培当场编歌唱道:“冷水锈田种海花,经济收入大增加;扶贫攻坚开富路,山沟种出金娃娃。”在一旁的潘可宽举了个例子:“过去我们地方穷,小伙难找媳妇,所以,本村姑娘就不准往外嫁。现在,光我们第10组就有70多个小伙从四川、海南、云南、贵阳、兴义等地讨来新娘。”胡品荣笑着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胡品荣参观了韦德兴的海花草基地,几个青年又请他去看养殖项目。杨时兴打工回来,投资50多万元创办山羊养殖场,一年出栏商品羊八九十只,成了全乡有名的“羊司令”。眼下他正在扩建一个2660多平方米的新羊圈,9月份就进新羊。李兴良、李兴忠、李兴龙、李兴伟几个排行哥弟,返乡注册都匀市欣兴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合股创办全乡第一个肉牛养殖场,总投资230万元,一年出栏肉牛近百头,收入十七八万元。在李兴良几哥弟的带动下,蒙耀春等好几个青年也返乡办起了养牛场,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批农户种草。他们还把周边几个乡镇的玉米秸杆都收购起来加工饲料,使过去丢弃的东西也值钱了。李兴良说,今年已有外乡镇50多人来学养牛技术。胡品荣看了鼓励说:“养牛羊风险不大,你们做对了,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结构,养羊养牛有赚头。”当李兴良说,上海有一家公司要求一年供800头牛,不敢接这些大订单。下一步准备买牛给农户养,公司负责销售,只收饲料钱,有钱大伙赚,已有40户愿意走这条路子。胡品荣点头称赞:“这个办法可行,能把千家万户带动起来。”他还答应一定请畜牧专家来指导他们,按市场需要来做,逐步推广,稳步发展。还建议养殖场要加强废物处理,树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形象。

  在李兴禹返乡创办的天羽蛋鸡养殖场,李兴禹告诉胡品荣,他还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营蚁”商标,养殖场的总投资586万元,是全市第二大蛋鸡场。养殖规模达7万羽,其中投产6万羽,鸡蛋销往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去年生意做得满冬冬的一年,利润收入170万元。胡品荣赞扬他很有市场头脑,值得大家学习。

  全村像杨时兴、李兴良、李兴禹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已有82人,其中有种茶叶的、种海花草的,有养牛、养鸡、养羊、养猪、养鱼的,有加工、运输、商贸、修理的,共带动近200人就业。耳闻目睹这些变化,胡品荣感到很欣慰。他谈到,变化值得肯定,实干就有实效,说明“富裕村”渐渐地不再是空有其名了,但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扶贫攻坚,同步实现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大家还要加把劲。

  胡品荣了解到,村里的青年人返乡创业,都得到了都匀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扶持,少的贷款三五万,多的贷款上百万元,全村创业贷款余额1700多万元,已占全村各项贷款余额74%的情况时。胡品荣对农商行归兰分理处副主任谢仁森说:“我代表省水家学会感谢你们。因为你们金融服务做得很好,帮助这个打工村变成了创业村。这是归兰水族乡大众创业创新的好典型,应该好好总结经验,在面上推广。”

  胡品荣提醒谢仁森:“中央不断出台一系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外面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和管理经验以后返乡创业,这是农商行和创业青年实现双赢的利好时机。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人金融知识贫乏,防控投资风险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农商行在做信贷服务时,一定要做实风险评估,在信贷资金投向上,注意引导他们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项目,往有市场、有效益、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发展,防止重复投资和浪费资源,造成亏损。”

  胡品荣还建议,要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要把信用工程做实,把“金融夜校”做活,教村民懂金融知识,给他们评信用户,给予贷款授信,引导村民改变“有儿穷不久,无子富不长”的传统观念,树立“万物生长靠太阳,增收脱离靠银行”的新观念,让更多的群众像杨时兴、李兴良、李兴禹、韦德兴他们那样,讲信用,用信用,学会跟银行打交道,学会用银行的钱去生钱。

  在听村干部介绍精准扶贫打算时,胡品荣说,精准扶贫是“六个到村到户”,但由于农户在智力、技能、劳力等各方面的条件差别很大,具体实施时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他建议,有的地方可集中扶持重点项目,带动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就业创收,也是精准扶贫。比如,一家一户管不好的茶园,就让有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人来统一经营,也是一种见效快的扶贫方式。

  胡品荣在几个寨子中走走看看,一直忙到下午四点过钟。每到一处,乡亲们都拉着胡品荣的手送到村头,很舍不得他走。临走时,胡品荣拉着一位老人的手说:“我十年才来一次,看到了很大的变化,富裕村大有希望。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扶贫点,有机会还要来看望你们。能为年轻人鼓鼓劲,出出点子,反映情况也好。”乡亲们听了都很受感动,便情不自禁唱起当年送他的那首送别歌:“去了去了要转来,不做慌强水落岩;不做慌强水落,要做江边水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