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80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7-23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陈达新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做好铜仁工作的重要遵循。发展是铜仁最紧迫的任务,生态是铜仁最大的优势,守住两条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最重的政治责任,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

  守住两条底线,要牢固树立一切为民的宗旨意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和生态都具有明显的民生本质,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坚决摒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的片面化、绝对化观点,科学把握生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的穷路,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推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坚持把发展的综合指标、富民的实际成果、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单纯地追求GDP增长,更不能把污染环境的GDP当作政绩,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铜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作为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用实际的工作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守住两条底线,要始终保持跨越赶超的战略定力。发展是生态的保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一句空话。铜仁是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较深的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要守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大的根本在于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也在于加快发展。一方面,要拼命“赶”。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主基调不变,坚持主战略不变,坚持主措施不变,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于全国、全省以及武陵山区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努力保持在武陵山区的领跑地位,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要利用国家、省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加强项目对接,力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盘子,重点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快推进“两区一走廊”经济发展布局,以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一批资源优势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突破,全力打造西部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全省乃至全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市;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全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不断提升经济实力。要全方位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抓,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减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发展模式绿色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通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抓紧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传统产业品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核电、页岩气、健康养生产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支撑,积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金融商务会展聚集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统筹抓好扶贫、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坚决落实好各类民生政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守住两条底线,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的基础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一个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人民的利益就会被损害,发展的成果就会被倾覆。良好的生态是铜仁最大的优势,但铜仁的生态基础却十分脆弱,我们要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力保护和发展好生态优势。一是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生态既是“底线”、也是“红线”的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深入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强化生态执法监督检查,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持之以恒办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打造铜仁生态文明特色品牌。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铜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人民群众看得到山青,见得到水绿,呼吸新鲜的空气,住在优美的环境。二是发展好生态产业。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并通过生态优势吸引外来要素资源、营造发展优势,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铜仁市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打造一批最美高速、最美城镇、最美乡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优势。要以生态“底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要提高招商引资的“生态门槛”,实行有选择的招商,拒绝污染项目落户我市,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三是建设好生态城市。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突破口,科学制定生态城市规划,加快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城市自然资源保护,大力建设城市绿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落实环境安全综合防控措施,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加强生态县城建设,打造森林城市,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为城乡人民营造生态秀美的生产、生活空间。

  (作者系铜仁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