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0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7-17

  他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和见证者之一,是全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全国首家软件上市公司创办者。身为东软集团董事长,花甲之年的刘积仁正站在互联网医疗的“大风口”上,迎接着“转基因”的苛刻挑战。

刘积仁:60岁再“创业”

□李春晖

  “投资你最大的风险就是年纪太大。”投资人与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掌舵者刘积仁开玩笑说。

  “我这么大岁数你们还投我,又是搞互联网,恰好说明咱这事儿挺靠谱。”刘积仁如是回应。一举刷新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后,他显得挺兴奋:“当大家都看好90后的时候,还有人往50后身上投钱。”

  1955年出生的刘积仁,今年整60岁。互联网向来的习气是爱幼不尊老,新人永远以代际否定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90后初生牛犊便要指点江山,上年纪的企业家则忙不迭地学互联网思维。

  觉得老一辈不行,刘积仁当年创业时也这样想。这个“当年”可追溯到1988年,他刚从美国归来,作为国内最早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加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并很快被提拔为教授。但较之有大企业支持的美国实验室,国内研发经费捉襟见肘,刘积仁“深为钱苦”。

  一次偶然机会,刘积仁从日本阿尔派公司接到一个做车载系统的活儿。1991年,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他正式踏上创业之路。1996年,东软成为中国首家在国内上市的软件公司。

  刘积仁喜欢拿“猫有九条命”来说东软每5年就换一个活法。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制造和软件教育,东软业务线极为庞杂,拥有近2万名员工。现在,靠低成本人力资源驱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另一端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态誓要改变一切行业,东软急需再换活法。

  刘积仁决定押宝“大健康”。这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国内看病难问题几成困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而此前东软已有医疗、社保行业积累——2011年,专注互联网医疗和健康管理的东软熙康应运而生。

  2014年12月12日,东软发布公告: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斥资16亿元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并以11.33亿元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所持有东软医疗一定比例股权。另外,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及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增资。

  “站在政府肩膀上”

  如果是一家初创公司,东软熙康可能很难拿到投资。“分分钟几千万上下”的投资人,总希望创业者能用几句话阐明项目。据说,美国红杉资本的投资人会给创业者一张名片,让他在背面那点空白把公司业务写清楚。

  要写完熙康庞杂的业务线,大概需要一盒名片。当然,也可像熙康董事长卢朝霞那样表述,“一个O2O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平台”。

  使用情境能说明东软要做的事:一个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患者去自己信赖的大医院挂号看病,主治医生在提供完整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后,将其转给患者所在社区的医生去操作复诊。通常情况下,社区医生被认为是不能看大病的。但通过大医院医生指导、共享的患者健康档案和医疗程序,社区医生的医术得到一定程度保证,从而取得患者信任。

  患者开始在社区医生处治疗自己的糖尿病,期间经常需检查各项身体指标,社区医生的设备匮乏就成为问题。这时可使用东软投建的健康管理中心,免去患者在大医院排队之苦。社区医生可能还会向患者推荐一系列物联网产品,如记录运动情况的智能手表、观测睡眠质量的睡眠仪,用以配合治疗。当然,这些多数都是东软旗下产品。

  简言之,东软在做的事情,就是提高基层医生能力,从而实现科学分疗,把用户的预防和康复需求导向基层医院。“互联网本身就是创造资源。如果只是在网上挂个号,一些人方便了,但资源没有变多,另一些人反而不方便了。”刘积仁说,熙康的定位就是让基层医疗更强大。

  这目标挺宏伟,像政府干的事。事实上,为实现刘积仁口中的“医疗设备、医疗IT、智能硬件、医疗路径”平台,打通大医院、医生、基层医院、用户、智能硬件这一完整医疗链条,东软首先想借助的就是政府力量。其刚在浙江宁波投建的“云医院”系统,即由该市政府和卫生局主导。

  实现这个链条的起点在医疗机构,需要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都配合使用东软的“云医院”系统,在其平台上产生共享的健康档案大数据和医生协同,用户则是被动参与进这个O2O医疗链条的。

  “云医院”的线下支撑实体是健康管理中心,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基层医生培训等均在此实现。目前已在全国开设8家,今年计划再开10多家。其有东软的CT、彩超、核磁共振及各种健康设备,并配备有医生,可为熙康云平台上的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服务。东软已将该模式在全国多地推广,但各地发展情况并不均衡。这种差别并不取决于用户使用习惯,而在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

  通常的互联网产品,从电商到打车软件乃至互联网金融,多是自下而上先改变千万用户的习惯,政府再出来对市场进行规范。东软想自上而下通过政府改变用户习惯,能走通吗?在刘积仁看来,医疗是受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没有医生不能看病,而没有卫生部门批准就不能当医生,“互联网医疗注定要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成事”。

  其实,这不止是医疗的特性决定,更是东软本身的特性决定。作为一家长期从事B2B业务、在国内承接包括社保系统在内大量政府订单的老牌软件企业,东软在政府、医院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如今,其想利用优势向下推动走B2B2C模式,可谓是基于自身基因的本能选择。

  “刘老师”的理想国

  从刘积仁办公室的落地窗望出去,有一个中国版图形状的池塘;室内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有一种胸怀天下的味道。他提到“用户”常说成“老百姓”,而员工都叫他“刘老师”。东软从东北大学孵化出来,刘积仁是教授出身,不少员工都毕业于东北大学,因此一直保有这种校园文化。

  他风度极好,穿着西装,身姿挺拔,身材在同龄人里足以笑傲。刘积仁说,这归功于“老是有人表扬我”。一向以来他都很有前瞻性,从成立东软到几次转型,都能敏锐察觉到市场风向。早在2009年他就提出“大健康”概念,希望能把东软之前在医疗上的积累集成一个更大的平台型商业模式。

  1997年,东软开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核磁共振等医疗硬件设备。1999年,推出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给大型医院、社保机构等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社保领域占全国一半的市场份额。2009年,为实践“大健康”概念推出熙康,试图打通从医疗设备、软件服务到个人用户的产业链。

  “一个国家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基层医疗质量和内容大幅度提高,使人们能在家中看病、养老。我们对熙康的定义就是,让中国基层医疗变得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刘积仁的医疗野心很大。东软传统业务虽稳定,但瓶颈已现,他渴望到新领域开疆拓土。

  要实现这一宏图,政府是最强盟友、也是潜在风险。刘积仁认为政府是个“不需要说服”的盟友,因老百姓对医疗不满,政府对推动医疗改革非常主动。只要能给政府提供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就能获得机会。“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主导,政府是规划者、企业是规划实施者。”这是他的政商观点。

  但与政府合作的风险也显而易见,如计划调整、执行效率及回款速度等。“在新常态下,首先是政府财政不会像过去那么宽松,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比较深。事实上,如果做了政府项目,现在应收款也费劲。政府过去比较快速的投资,决策也比较容易,这件事现在看来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刘积仁说。

  熙康的重资产健康管理中心,就在政策变化中摸索了相当一段弯路。起初,他们想与医院合作,利用医院的健康中心来嫁接自身业务。但遇到混合所有制问题,只得改道自建,拖累了进度。如今政策春风又来,其正重新考虑混合所有制共建模式。

  健康管理中心由刘积仁倡议建立,推行之初受到东软不少元老强烈反对。他们的质疑是:“重金砸健康管理中心,每家都要投设备、装修,还要大量人力去运营,何时才能收回成本?一向做B2B软件业务的东软,有能力把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店面运营好吗?”

  “很多人问我,‘刘老师你们一个软件公司,做互联网靠谱吗?’也靠谱也不靠谱。靠谱的是技术,不靠谱的是传统商业模式,很多东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这就需要有新制度,融资也是我们的制度创新。”刘积仁说,接受弘毅投资一方面是看准其在全球医疗领域进行投资,能给东软未来发展在战略战术上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希望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拆分上市,现在就要做好准备。

  刘积仁还透露,目前尚有一些保险公司想加入本轮投资。“这个钱够花三年,可能我们把这个钱花完,很快第二轮融资就要开始。”

  互联网给了东软等传统企业重估自身价值的机会。很难想象,若非互联网医疗“东风”,一家老牌软件企业如何获得37亿元投资。但互联网对此类企业、企业家提出的“转基因”挑战,显然也是极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