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6期 本期1797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7-07

科技驱动造引擎 创新创业促文明

——“创新创业引领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李 丽

  过去几天,“生态文明”成了一个最热门的词汇。贵州省大力倡导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产业领域则成了一个个企业行为。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创新创业引领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工程师邹结富介绍了该集团在贵州开展合作的三件事:利用德国的工艺技术,把500吨茅台酒酒糟拿到实验室做试验,最终形成“厌氧发酵”,使糟渣和糟液变成积肥,解决了废料再利用问题;联合贵阳“中天未来城”,用南明河的水结合先进科技,实现了城市能源综合利用,使居民楼“冬暖夏凉”;通过独特科技实现贵州矿业企业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并使能源价值最大化。

  论坛上,贵州省政府相关领导表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是可以兼得的,这需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转型发展的道路,“实践已经证实了”。

  一些数字可以反映贵州的生态指数:全省44条主要河流的达标率在85%以上,其它正在不断改善;2014年空气优良率在85%以上,所有中心城市的排放、空气质量均达到相关指标;近几年的森林覆盖率从40%增加到49%,正在向60%的目标冲击……

  不论是产业经济还是社会发展,全省各行业的生态达标离不开科技发力与创新驱动。

  黔山秀水“绿富美”

  让生长在深山老林中的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附生在茶树上,原来每年每亩只有茶叶收入2000元—4000元的茶园,产值可增加到2.5万元以上。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这场以“清华科技”为支撑、发生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铁皮石斛与茶的生态之恋”,有望迅速染绿贵州高原,结出可让无数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科技之果。

  近年来,贵州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速转型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高度聚焦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高举生态文明旗帜,秉承大生态、大科技理念,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凝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布局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支持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鼓励淘汰落后污染高耗能产业,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发展环保节能低耗循环经济产业;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商、“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建设等大数据产业,支持发展生态富民产业。通过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努力打通科技抵达经济的渠道,以科技创新驱动力促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

  贵州是全国首批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通过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和中药材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贵州中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面积突破500万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50亿元;其中,苗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各民族药产值之首。

  在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畜牧等领域,选育成功一批新品种和研究集成并示范推广应用一批优质高产新技术,为贵州粮油果蔬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科技特派员重大专项力促科特派制度规模化推行,为建立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作出有益实践,促进了茶叶、反季节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特色水果等一批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通过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目前贵州已建成5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有1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省588个乡镇,成为培育职业农民的主力和最受农民欢迎的人。

  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石漠化防治与衍生产业发展领域,贵州突破一批不同类型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关键技术,取得一系列技术支撑、治理模式和建设样板,为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石漠化生态修复理论支撑及技术指导。结合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高寒山区设施农业示范、贵州农村β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建立等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项目,使创新成果造福民生,力促“百姓富生态美”目标实现。从2012年起,贵州省科技厅连续三年参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并成功举办了主题分别为生态保护、石漠化防治、生物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技分论坛,取得积极成果、受到广泛好评。

  产业升级“高精新”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随着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科技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也不断增强。

  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的经费安排向大数据产业发展及相关领域倾斜,重点支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食品安全云、“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农业物联网等的建设与应用示范;安排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其中已启动建设的贵州省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贵州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地硬件设施,整合全省现有涉农信息平台资源,建设涉农数据交换中心、农村服务门户网站和“三农”呼叫中心,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2014年成功举办生态农产品网上展示交易会,搭建了“农高网”展示交易平台,有3000余个农产品上线展示和交易;积极支持以黄果树景区为代表的数字化旅游发展和以朗玛信息、贵阳金域为代表的数字医疗发展。

  在贵州白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风味形成机制、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与贵州茅台集团合作设立“贵州茅台科技联合基金”,并争取和安排国家与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开展提高优质酒出酒率等制约白酒企业扩大产能的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了以茅台酒为主体的贵州白酒产业科技进步。

  围绕贵州重点产业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本届省政府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以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为核心的“贵州科学城”一期建设完成,已吸引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和机构计划入驻;备受世人瞩目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大科学工程建造进展顺利,不久后贵州平塘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射电天文研究聚集地和最具吸引力的天文科普旅游目的地;“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将对贵州特色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建设中的湄潭国家茶产业农业科技园区,为贵州生态与富民并举的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贵州省已有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5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与省内外230余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建成4万亩技术核心区、16万亩示范区和100万亩辐射区,园区总产值达到76.7亿元。

  此外,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保护和修复、循环经济、小城镇建设等可持续发展主题,贵州已建成各具特色、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示范性的5个国家级、14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不同类型地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实验示范,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去年以来,在阿里巴巴、联通等企业支持下,贵州省启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管理及互通共享的云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田锦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