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的妙对佳联
□文/图 杨涛声
在我国古今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百花园中,有一种流传久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文化奇葩——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与其他文艺形式决然不同,有着极为严格的规格标准: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达到一字一音,对仗严谨、言简意深、情趣盎然的艺术格式和效果。中国楹联有着很深的哲学渊源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开创我国古代哲学先河的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曰:“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汉民族崇尚的这种事物既分又合的阴阳观念,后来通过对联的形式和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成为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文体艺术和装饰艺术,完全展现了和谐之美,抒情之怀。对联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源于秦朝,时称“桃符”。但楹联成为习俗在民间流传,应源于公元290年代的西晋时期。当时出现了合律工整、韵味讲究的对句,应视为对联形成的主要标志。在秦、汉、隋、唐一千多年历史的传承、衍变过程中,楹联与诗、词、歌、赋等传统文体相互借鉴和影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融洽的多种艺术形式,尤其对楹联促进很大。后经北宋、明、清近八百余年的三次重要时期,楹联形式逐渐多样,内容日益丰富,文化积淀更加厚重,传播甚为广泛深远。从中原到江南,从东北到西南,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的汉民族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区域。就是在这一时期,楹联文化也同样传入了地处西南腹地、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贵州。而最先接纳和运用楹联这种形式的地方,是汉、苗、侗等多民族聚居、有“黔东门户”之称、“西南一大都会”之誉的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府县所在地镇远。
楹联这一奇特艺术之所以能先行植根于镇远,其原因有四:一是镇远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时空岁月使原住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民族相互交融,成就了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其中包括楹联这种艺术形式。二是“湘黔咽喉”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镇远成为汉民族各种先进文化进入黔中腹地的必要门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领先优势。三是作为古代黔东军事要塞的镇远,各朝历代战事频发,烽火硝烟连绵不断。朝廷大批将士征战西南,戌边镇远。因长期屯兵军垦,士卒解甲为民,永久安居从业。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将汉族文化中的楹联艺术传入民间。四是镇远为明清时期黔东最繁华的商都,作为内地移民人多量大的一座城市,不仅汇集了大批官宦商贾,士绅贤达,还荟萃了不少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当中不乏通晓诗词歌赋人才和吟联作对高手。有史料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镇远名安夷县隶属思州。宝祐五年(1257年),元军攻打思州,宋军于镇远、偏桥(今施秉)等要隘加筑工事,抵御元军。在宋元征战不休的这数十年间,楹联艺术随汉族文化一起传入镇远,常现于民间。也就是说,镇远有对联,正是始于北宋第一次对联大发展的那个历史时期。当时镇远城邑正在开发,规模尚小,穿城而过的氵舞 阳 河北岸的府城是主城,以汉民为主经营的各种商铺多集中于此。氵舞 阳 河南岸的卫城为辅城,其商铺寥无几家。每当逢年过节时,家家商铺门柱或大户人家庭院中堂立柱上会悬挂对联;平日遇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新房或灵堂也张贴相应的对联。喜事贴红联,丧事贴白联,多以五字、七字、十字联为主。以其他方式和内容为题材作联的实属罕见,至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史料。
对联在镇远的兴起和流行应为明清两朝,即对联艺术的第三次大发展时期。从明永乐元年(1403年)到崇祯17年(1644年)的240余年间,镇远城镇建设与时俱进,府、卫两城隔河相峙,内地汉族移民涌入城内,水运繁忙,商贸渐兴。这座边城已成为黔东地区的中轴重镇。随着商业的活跃,文化艺术也悄然兴起。南来北往、东去西回的官宦名流、文人学士,与土著民一起,在必经之地镇远留下了不少文学珍品,播撒了许多艺术的种子,如诗、词、歌、赋、楹联、民谣、谚语、歇后语、谜语等等。其中楹联发展较快,运用较广,且具知识性和观赏性,颇有情趣和吸引力,深受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青睐和赞赏。明代这一时期是镇远楹联艺术发展的先期开拓阶段。内容主要描述与颂扬镇远这一湘黔咽喉重镇的崇山峻岭、秀水碧川、奇洞幽谷、关隘要塞、府署衙门等。例如对山的联语描绘,且举一例:粉书于镇远城北石屏山“玄冈九曲”山门楹柱上有两副对联,西向一联曰:“九曲通天,造极还须凭伟力;玄冈拔地,登峰更赖鼓人心。”东向一联曰:“石屏为铁障,扼隘当关,御敌千军万马;巨镇乃雄藩,襟山带水,扬名四海五洲。”题联者为明代嘉靖一名士。两联意指石屏绝壁巍峨,逶迤陡峭,其宏伟气势可护卫镇远城池。东联比喻石屏山为“石屏巨镇”,乃御敌千军的关隘哨卡。镇远河流纵横,为丽水碧川之泽国水乡。一诗人以水作联,在有氵舞 阳 河第一滩之称的大王滩北岸伏波庙前楷书一联:“到岸猛回头,听氵舞 阳 第一滩声,浪与篙争,好仗神威资利济;顺流须努力,看黔国万垂山水,峰随舵转,全凭忠信涉波涛。”此联形象、生动地描写氵舞 阳 第一滩浪篙碰撞的激荡情景,忠告乘舟者与波涛奋力搏击,方能峰随舵转,顺利闯滩过关的坚定信念。流经镇远的氵舞 阳 河,又名氵舞 阳 江,源瓮安,入沅江,汇洞庭,有古代湘黔“黄金水道”之誉,不少文人墨客为其作联赞扬。其中刘韫良所作一联极佳:“源汇五溪源,竹国彰出波尽翠;地邻三楚近,芷江派衍水皆香。”全联巧绘湘黔五溪三楚之景,抒发镇阳波翠水秀之情,风韵雅致,境界高远。镇远山形嵯峨,多奇洞异穴,犹以城东中河山为盛,名冠天下的青龙洞、中元洞深藏于此。明朝时有官宦名流登山入洞游览。明弘治年间,镇远郡守周瑛称誉青龙洞为“黔山第一洞天”。洞旁石级而上建一正山门,山门石坊内侧阴刻一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石坊外侧粉书一联:“胜境自天开,不让嫏嬛称福地;仙山容客到,无烦矶畔问渔船。”二联皆一人所题,作联者未留下姓名,至今无从查证。前联叙述笔岫峰高耸入云的文笔塔和蜿蜒流淌的氵舞 阳 河、东关溪二水,以及临河香炉崖伫立的奇观美景,形象地衬托出中河山青龙洞众多古刹与古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镇远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因古时战事频繁,座座雄关拔地而起,时有军政要员为关隘吟诗作对。雄踞镇远城西高山隘口的文德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门楼东西楹柱上书二联:“风到文德关不住;水流布袋口难收。”“一瓢可济行人瀑;百级应怜油榨高。”前联说文德关两山夹峙,峭壁陡立,狭窄的关口关不山风劲吹。关口又如一布袋,无论如何收紧袋口,也锁不住水从袋中流出。后联说油榨关(即文德关)危梯百级,攀登艰辛,明镇远知府程火节于半山凿一泉井,以解行人口渴。上述二联并未描写文德关如何雄姿伟岸和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却以诙谐幽趣、忍俊不禁的简练炒语,道出了雄关要塞的静谧与和平,以及一位父母官关爱黎民百姓的良苦用心。明朝镇远府衙内的门亭厅堂多有精雕细刻楹联悬挂。厅堂前有一联:“见利易苟得;居官莫辞难。”该联言简意赅,恰如为官者格言,告诫官吏们切莫贪图钱财,应不畏艰难,殚精竭虑为民谋福祉,其意颇为真切而深远。府衙西侧接官厅荣亭又撰一联很醒目:“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吸袋烟去;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待喝杯茶行。”联中“三忙三苦”和“一去一行”的含意,正好与厅堂一联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为民,后者为己,极具讥讽和嘲笑之意。作联者借以警醒那些当官为追逐名利、贪图奢靡者须自律自重才是。以上两联虽出自古代,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自明末到清初的三十多年间,因改朝换代,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正在逐步兴起的镇远楹联艺术戛然而止,停滞不前。直到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玄烨皇帝实施新政,稳定大局后,大清江山方如旭日东升,逐渐兴盛起来。在重振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倍加推崇。于是镇远的各种民间艺术,尤其是楹联艺术很快得以复苏。加之后来相继即位的雍正、乾隆皇帝执政的百余年“康乾盛世”,将镇远楹联推向了艺术的顶峰。其客观原因是镇远城镇建设加快,经贸繁荣昌盛,大批外来移民涌入,儒释道各教祭祀的寺庙楼宇林立;商民工匠组织帮会聚议的会馆祠堂云集。因此,这一时期的对联多见于宗教祭祀的庙宇、楼阁、刹寺、宫观,民众集会的祠堂、会馆、戏台等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上。
清康熙初年,镇远城从官吏到百姓时兴敬奉武圣人关羽,俗称关帝爷。但凡商家的大小店铺中都立关公像,且每日上香叩拜,祈福求财。卫城还建关帝庙供虔诚信众朝圣祭祀,庙前有一联曰:“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联中并没有对关公英雄盖世,忠义双全歌功颂德,而是称道关羽和师、友、兄弟之间的真挚情义。联语重字迭出,构思巧妙,创意新颖,情真意切。清雍正八年(1731年),府城祝圣桥西侧立一皇殿,同时卫城河坝街建一地母庙。一殿一庙分别同挂一联,遥相呼应:“入为相,出为将,北面三呼天下定;母性慈,子性孝,南极一老古来稀。”上联称皇帝若贤臣良将辅佐,江山宝座安稳,天下太平。下联说如果慈母善良,子女孝顺,方能家和事兴,福寿双全,长享天伦之乐。清代镇远城建楼阁八座,形状迥异,各具特色,为古建筑中一大奇观。每座楼阁都有对联,其中祝圣桥(俗称老大桥)上的状元楼(又名魁星阁)两副对联甚为精典出彩。悬挂于楼阁东向楹柱上一联曰:“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上联意为朝廷平息湘黔两地战火烽烟,派汉臣恩威浩荡出使外域。下联是指开辟一条平安通衢之路,让缅甸、印度等诸国臣民骑着大象过祝圣桥来中国朝贡经商。祝圣桥成为古代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各国相互交往的必经通道和友谊的彩虹。悬挂于楼阁西向楹柱上一联曰:“人上翠微梯,蓬岛春阴天五尺;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状元楼屹立桥中央,高耸入云,俯瞰氵舞 阳 河碧波荡漾。若有人扶梯登上楼顶,恍入蓬莱仙境,又似春日置身画舫,在桃花辉映的流水中畅游。此联绘景抒情,使人身临其境,分外惬意愉悦。以上两联均由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任镇远知府汪炳璈所题。此人为官勤政爱民,政绩卓然,且博学多才,文采飞扬,人称“风流太守”,除在镇远主持修建楼阁亭榭,并书撰多副楹联外,于贵阳、遵义、大方、铜仁等地任知府期间,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联。站在祝圣桥,仰望中河山,青龙洞古刹群立,最高处半壁洞穴中凌空欲飞一仙阁,名玉皇阁。其中柱撰对联一副:“德溥恩宽,慈光遍烛在三界;功成道备,妙相卓贯于诸天。”据传此联由清嘉庆年间一云游道人亲撰。意赞玉帝功德广大,仁慈施恩,佛光普照天地众生。青龙洞建寺庙楼宇三十余栋,恢宏雄奇,蔚为壮观,堪称西南地区最大的崖壁古建筑群。其中佛教圣地中元禅院夸大雄宝殿古刹极其瑰丽庄严。殿前对联十分醒目:“江南宝刹,蓟北丛林,三十年粥饭斋僧,已领略个中妙趣;氵舞 水流青,屏山扬翠,八千里雪泥鸿爪,且欣赏此地风光。”此联为晚清一僧人拜谒大殿后即兴所撰。上下联对仗工整,情笃意贴。先颂大殿为丛林宝刹,食斋三十年方知佛门奥秘。后赞禅院前水青山翠,劝云游八千里僧侣不如留在此地欣赏旖旎风光。府城石屏山顶悬崖上有座四官殿,内奉战国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战将;卫城关帝庙内祀三国刘备、关公、张飞三座神像。两处分挂同联:“四观殿,殿四观,观山观水观日月;三义宫,宫三义,义兄义弟义君臣。”此联是清末一地方名士所撰。上联将“官”改“观”,别出心裁,形象真切。站在石屏山四官殿凭栏远眺,古城山水日月尽收眼帘,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开怀舒畅。走进卫城墙下的关帝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论君臣,义字当先,忠勇诚信,实为后人之楷模。对联结构奇巧,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青龙洞登玉皇阁阶梯左侧有座正乙宫,又名财神庙,宫墙竖书一联:“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对联是以财神的口气说:我是有些钱财,但众人都恳求我恩赐,我究竟给谁呢?如果你不办实事,想不劳而获,你无论怎样叩拜祈求,我也不会白给你钱财。联意通俗易懂,合情合理,寓意深刻,用风趣幽默语言诚恳告诫人们要多做善事实事,才能有所收获。此联自古到今对人们都有着教育启示作用。位于石屏山南麓西侧高地上,清代闽商筹资修建了天后宫,以祭祀天后(即海神妈祖)。正殿门柱挂对联一副:“环七万二千里,四海永清,是谓水轮转地;期三百有六旬,八风从律,固知厚德配天。”联说天后驱动水轮,大地平稳旋转;一年四季阴阳和谐,风调雨顺,盛世太平。作联者为天后歌功颂德,敬佩不已。
明清两朝到民国时期,镇远一直是黔东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内地多省商人云集此间,相继建起了十个商会会馆。其中江西、两湖、福建三大会馆建筑宏大,古朴典雅,诗联皆备,颇有文化气息和内涵。仅以卫城大码头南岸两湖会馆内的一副对联为例:“湘水一舲通,在昔此为桑梓地;乡云千里合,相逢犹带茞兰香。”意指湘之沅江,黔之氵舞 水,一脉相通,湘黔两地皆为远乡人故里。虽然相隔千里,但故人相见如同茞草兰花一样浓郁芳香,情意绵长。充分表达了外来商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憧憬。戏台是镇远古建筑的精华。原有的八个戏台彰显了古城戏曲文化底蕴的深厚。现大都损毁,唯一尚存完好的青龙洞万寿宫戏台是贵州最完善的古戏台。戏台前柱及后壁分别悬挂两副对联:“不典不经,格外文章圈外句;半真半假,水中明月镜中花。”“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前联指戏台上演出的戏文是构想虚拟的,绝非真实的经典之作,就像水中明月镜中花,亦真亦幻,真假难辨。后联说戏台很小,如同一个小天地;但整个社会恰似一个更大的舞台,各种人和事都在尽情表演和展现。前联首尾相应,构思独特;后联手法高妙,大气磅礴。两联相互映衬,意境深邃,可谓点赞戏剧舞台的绝妙佳作。祠宇是祭祀神佛或名人的古建筑,龙神祠、水星祠、花神祠、文公祠、甘公祠等分立府、卫两城。各祠均有对联。其中,原水星祠位于府城仁寿巷,祠内有一联:“一水出南黔,大海波涛原有本;七星拱北斗,满天辰宿自成章。”此联述说舞水出黔进沅江,向东入洞庭,汇长江,奔东海,乃大海源流之一。满天星辰托七星北斗与江河湖海融为一体。全联呈现出一幅江河与星辰交相辉映、绚丽多彩的神奇画面,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古城镇远的楹联古今皆有,格调不拘,数多面广,遍布城乡,散见民间,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上述列举的对联仅为明、清两代少数妙对佳联。据镇远楹联诗词协会普查,全县境内现有古今楹联一千余副,其中古代楹联二百三十多副,数量质量均为贵州楹联之首。这是千年古城镇远悠久历史和辉煌艺术的实证,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倍加珍惜和竭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