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将召开第二届贵州省慈善项目推进会——
努力发展慈善事业 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本报讯(汪海彤 记者 黄福九)近日,记者从贵州省慈善总会获悉,第二届贵州省慈善项目推介会将于5月13日在贵阳召开。会议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认真总结首届慈介会经验,推动新形势下贵州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贵州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随着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我省企业发展较快,2013年我省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6512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有近100家,百亿元以上有17家,200亿元以上有8家。百强企业纳税730.49亿元,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87.02%,为全省财政收入的38.06%。纳税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54家,其中纳税10亿元以上11家。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43%。100强企业有34家是民营企业,34家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01.9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民营企业达26家。不少企业秉承企业财富来自社会,应对社会有所回报的愿望,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据了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不少企业都参与党建扶贫和集困帮扶,为扶贫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以来,茅台集团已累计向社会捐赠7亿多元,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亿元,按每人5000元标准,每年资助2万名贫困大学生。近几年,贵阳中天城投集团捐助社会公益事业资金1.5亿元。2014年,宏立城公益基金会在首届慈介会认捐慈善合作项目2300万元。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广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慈善活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广泛动员干部积极参与各类慈善活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动员社会公众为慈善事业捐赠资金、物资和提供志愿服务等。各类慈善组织要进一步面向困难群体开展符合其宗旨的慈善活动。倡导各类企业将慈善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把参与慈善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通过捐赠、支持志愿服务、设立基金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在更广泛领域为社会作贡献。”
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我省已明确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并积极搭建慈善项目的推介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机构、个人参与慈善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困难,在全社会倡导“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扶贫济困”和“慈善光荣、慈善可敬、人人可慈善”的社会风尚。
2014年5月15日,由省民政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主办,省慈善总承办的首届贵州省慈善项目推介会在贵阳举行。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省宏立城公益基金会、省光彩事业基金会、省孔学堂基金会及各市、州慈善总会共40家公益慈善组织参加,青岛、大连、杭州、宁波等对口帮扶城市慈善总会组团参加观摩并与对口帮扶市州达成慈善合作项目。20家慈善公益组织与61家企业、商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达成71个慈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款物25432万元,其中资金15503万元,物资折款9929万元。在达成的合作项目中与省外企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达成合作项目18个,项目款物12750万元,占50%。
要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的困难,除了要发挥好政府主渠道作用,还需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力量。举办第二届贵州省慈善项目推荐会,旨在认真总结首届慈介会经验,适应慈善事业发展新的形势,通过“先富帮未富,先富带未富”,以捐赠款物、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体现慈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意愿,为社会困难群众提供有效帮助,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