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176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5-06

走近醉美侗寨蒲洞

□蒋兴勇

  蒲洞距侗乡黎平县城不远,驱车往西南方向而行,23公里的乡村路,仅用四、五十分钟就能到达。

  蒲洞虽说与县城挨得挺近,但真正去过的却不多。这个以前不怎么知名的侗族村落,缘于羊年春节前夕共和国总理李克强的到访,瞬时间开始吸引了外人的眼球,成了家乡人奔走相告和关注之地。

  初春时节,沐浴煦暖阳光,怀揣闲适出城,折过好几个山道急弯,杉林竹林葱茏入眼,山林小鸟鸣啾雀跃,转眼翻过一个小坡头,放眼望去,四周苍岭翠郁掩映,侗族木瓦房错落有致,缕缕炊烟飘渺升腾,陇陇田坝紧紧依连,几条溪流缓缓绕村……

  走近蒲洞,村里一派静谧。今天是大年除夕,村里家家屋外都贴满了春联,道光十五年间(1835年)修建的侗族古老花桥下,潺潺溪水缓缓顺流入村。紧挨花桥的一汪清亮水塘边,勤劳的村民稀稀疏疏,蹲洗着刚从山上采摘的芫荽、青菜、大蒜等新鲜菜蔬,抬起头见到我时,用好听的黎平家乡话招呼问好,还热情邀我上他们家里过年。塘岸边,两棵一大一小的红豆杉宛如伞状般撑然耸立,着实遮掩了小半边池塘,苍翠、树影、碧水、村民融为一体。红豆杉树下一口水井,正汩汩冒涌清悠的山泉水。听村民们说,不管遇到干天地旱,这股山泉却经年不息、长流不止。

  花桥,水塘,红豆杉;田垄,山泉,牲口圈。眼前,这散落侗乡村落一角别样清新的景色,一下子让我久居城里的情愫,悄然在这里找到了停靠。

  年过五旬的村支书杨昌发陪着我们,慢悠悠往村里而行。几天前,他作为总理作客蒲洞侗族村的“向导”,此时此刻述说起总理不远而来亲切看望村民的那一幕,欣喜之情仍溢于言表。央视刚刚播过的新闻上,我还清晰记得这个镜头:杨支书陪着总理走乡串户,访贫问苦,在全村唯一的鼓楼下与返乡村民、大学生们话家常,说山乡新事,聊发展心声……说起这个片断,缕缕无比幸福的神情荡漾他笑眯眯脸上,黝黑的脸颊露出久久抑制不住的激动。

  村里高耸的鼓楼里,村民们正架着楼梯贴着硕长的春联。鼓楼从外到内木柱上的好几幅春联,全都是村里群众歌颂党恩的纯朴表达。孩子们正围着火堂观看喜羊羊的动画片,瞅着他们一张张专注的表情,我在想,那位年仅8岁的侗族男孩林世举,是不是也正坐在他们当中呢?前几天那个下午,李克强总理来到蒲洞时,小世举一直紧紧跟随总理,摄影摄像记者的镜头里,人群间无数次“闯入”这位“小强粉”用手机猛拍总理的身影,其举止也引起了总理的注意,总理停下脚步,主动与留着西瓜头的小世举拉起了家常,还把他搂到身边,随行人员接过这位“小强粉”的手机,快快拍下了这精彩难得的瞬间……

  紧挨鼓楼的戏台上,早已是用红绸布置一新,正月初一晚上全村人民将要在这里上演他们自筹自办的春晚。听杨支书说,蒲洞村从1998年以来就坚持自发筹办村里春晚活动,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外就读的大学生们返乡回来,都会纷纷登台为乡亲们一展才艺。刚走进村里,我就已感觉到,贴在街边屋前的好几张红海报上,村委会除了公布今年春晚的募捐情况,还动员村里父老乡亲积极参与春晚活动。醒目张贴海报所营造的氛围,也成了蒲洞村喜迎新春的点缀与“景致”。

  沿着村里小巷,路过好几处有着悠久历史的祠堂和卡房。我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寨里族长们议事的场所,村里每当遇到什么大事,德高望重的寨老们就会召集村里的人们,围拢火盆共同商议。集体决定后,大家分头去行动和落实。游历村里,我还欣喜发现,蒲洞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栽种有大大小小的红豆杉。红豆杉的防癌功效也许村里没有太多人知晓,但老祖先自从元朝年间搬迁到了这里,就有了栽种红豆杉的传统习俗。询问杨支书得知,全村8个自然村寨栽种的红豆杉,如今大大小小也有好几百株,上百年的红豆杉少说也有十余株。

  午间的暖阳,把蒲洞村照得格外清新耀眼。走在村外的田埂上,有村民挑着刚从坡上采摘的鲜嫩蔬菜而过,有村民腰跨篾篓牵着小狗从山上回村,有村民正在水田里捕鱼准备今晚年夜饭的下酒菜。两位妇女抬着刚打完的糍粑香喷喷路过我身旁时,挺热情地让我尝尝侗乡过年的美食,这份甜甜浓浓的乡情,持续着我悠悠行走村落的短暂时光。

  沿着村里新铺就的水泥路道而上,穿行依坡而建的侗乡木楼,静静驻足高高山坡,好一幅山水田园图画尽收眼底:脚下的蒲洞村呈南瓜型状分布,四周杉木苍绿,房前屋后竹林笼郁,村落里三个大小不一样的水塘,犹如三面硕大锃亮的镜子,浇灌着垄垄菜地稻田,装点着村里的纯然美丽,述说着山水牵依相连的缕缕情怀。

  蒲洞村这个典型的侗寨,虽说还属国家一类贫困村寨,但这里传承下来的侗族文化,保存完好的生态景观,高达96%的森林覆盖率,和谐共生的人文生态,注定会成为黔东南美丽大山腹地深藏的一粒“珍珠”,如今只不过还没有真正到了让更多山外人了解、知晓的时候,只不过还没有到了完全揭开其美丽神秘面纱的那一刻。我想,缘于蒲洞村悠美独有的生态环境,缘于独特浓郁的侗文化传承,缘于共和国总理的殷切嘱托,这里虽然坐落绵山深处,但离村民所真正期愿的那一刻已经不远了。

  踱步初春的蒲洞,置身青山溪碧间,怀揣一种难得的邂逅,总会涌起淡然的心绪。我知道,自己经年在外,一下子回到曾经几多熟悉的地方,感悟乡村的脉动,疲惫纷繁一下子退却角落里,人情世故一下子成为过往飘荡,所有的负累所有的喧嚣都让眼前的一切暂且替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行旅奔波的几分难得与享受。这份邂逅哪怕极少有极短暂,但也是悠悠流淌心里间的一份欣喜一种惬意。可这一切,对于常年在外的我来说却是多么珍视、多么想往!

  我喜欢蒲洞的宁静自然。这里山风拂面,树荫成片,民风淳朴,在她如今依然贫穷落后的现实状态下,却阻挡不了我毅然前行踏访的步履。游走村落,身临其间,你会发现停留这样的景状间,可以漫无目的地想着没有任何主题的事,心可以尽情缓和下来、全然松弛下来,自己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闲情逸致。

  我喜欢她的浓郁典美。作为侗族古老文明的发源腹地,这里是最有魅力、最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中心,这里是天人合一的“露天侗族文化博物馆”,其厚重的人文传承,良好的生态植被,原貌的村野景致,还有尚还不被外界发掘,集观光休闲、访古寻踪、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潜力优势,是完全可以做好做足“乡村原生态文化游”这篇文章的。

  我喜欢她的人文底蕴。在这个贫困的山乡村落里,这些年已有87人通过不断发奋努力考取了大学,纷纷迈出村庄,走向省内外发展。侗家鼓楼下,李克强总理与返乡过年的大学生、毕业生团团围坐,促膝交流的那一感人幕景,不言而喻,必将更加点燃起他们心中无限的希望。

  我喜欢她的精气神态。总理不远千里来到侗乡黎平,心里最牵挂还是村里的乡亲,于是自掏腰包购买“侗乡大礼包”,深入蒲洞村贫困人家,拧水龙头看水质,进厨房上阁楼,看到村里仍有不少房子透风漏雨,连连叮嘱要加快危房改造,让村民们住得安全温暖,着实解决“民生之痛”。在蒲洞村落,踏访和接触了总理看望的林现平、吴龙乾几户人家,透过他们脸上昂扬的表情,我读到了自强不息的蒲洞及村民的骨子里,那种谋求新发展的自信心和坚定力。一片彩霞迎旭日,万条金线织春光。有大家的努力蛮拼,有上级的重视支持,蒲洞的贫困绝不是永久的,眼前一切是完全可以战胜克服的。

  春访侗乡蒲洞,心境迥然异同。热情的杨昌发支书硬是挽留住我们,与侗族同胞一道“祭苟”(侗语“吃饭”),共庆羊年春节。年三十除夕这顿午餐,喝着甜香米酒,尝着侗乡酸汤鱼,夹着白斩蘸水肉,看着本地新闻重播总理考察调研贵州的画面,聆听他们聊起总理作客村里每一个生动感人细节,这个农历春节荡漾醉美侗寨的一切,却是无比浓深无比多彩……

  细细算来,在美丽黔东南,在家乡黎平,以往无论是职业所需还是利用节假闲暇之时,我走过的村头寨落已不算少数了。可这一次,欣然走近蒲洞,作客蒲洞,在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我意外找寻到了一种与往常完全感悟不到的浓浓情致。我的这个羊年新春远道而行的探亲访友,缘于这次短暂的蒲洞之行,无疑添生了几多难得的感性之旅、心性之旅、发现之旅,无疑成了自己不断奔波旅途人生中一幅更深更美的图腾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