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刘蓉昆在提案里指出,随着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贵安新区和以贵阳为龙头的黔中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分配和供给如不尽早布局,将不能适应这一形势发展;另外,一些大型水库水质在不断恶化,特别是乌江流域和清水江流域的水库有恶化趋势,如不及时治理,将面临有水不能取的尴尬局面。
刘蓉昆委员建议——
加大我省供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力度
□本报记者 曾 丹
供水保障面临困境
我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是长江、珠江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河流众多,理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74%,居全国第九位;人均占有水资源2800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自然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我省人均用水量仅为26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建国以来全省已建成水库2370余座,总库容近470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电站水库50余座,总库容近35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库容的近95%,这些工程的建设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
“随着我省‘两加一推’战略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刘蓉昆在提案《加快我省大中型水电站供水资源开发及保护步伐,提高我省水安全保障水平》里指出,目前,我省水资源的供给还存着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和空间分布及资源分配上与经济发展地理重心错位的短板。
“虽然全省水利工程水库数量占据了85%,具有分布广,水资源分布式供给的优势,但也存在水库调节性能差,抵御旱灾,特别是象抗击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和近邻云南2009-2014年连续五年大旱、特大旱灾的水安全保证能力低的不足。”刘蓉昆介绍说,有关资料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年降水日数减少,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加剧,尤以降雨充沛湿润著称的西南地区尤为突出。1997年以来,西南地区平均中等以上的干旱日数较之前增加了34%,较华北、东北地区的干旱增加数高出了10-20%,出现本世纪初的连续多年的特大干旱的极端气候事件概率加大,使我省水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之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象黔中、黔北等经济聚集带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中型水电站的库容大,调节性能好,这些优势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发挥作用。
为此,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综合利用大中型水电站水库供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的指示和工作安排,目前省有关部门按这一指示要求正在编制相关规划。但是,随着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贵安新区和以贵阳为龙头的黔中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分配和供给如不尽早布局,将不能适应这一形势发展,另外一些大型水库水质在不断恶化,特别是乌江流域和清水江流域的水库有恶化趋势,据《2012年水资源年报》乌江流域全年期有512%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磷、氨氮),清水江全年期更有65%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同乌江),如不及时治理,将面临有水不能取的尴尬局面。
水库建设缓解压力
“我省正在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解决贵州省工程性缺水问题。”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为保障水安全,我省已启动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明确2015年、2020年、2030年贵州省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为117.35亿立方米、134.39亿立方米和143.33亿立方米,限制纳污控制目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7%、85%、95%。
据悉,为加快推进水利三大会战水源工程建设,我省继2014年上半年集中开工建设30个骨干水库之后,2014年11月12日,我省再次集中开工建设10个骨干水库。 这10个骨干水源工程分别为:安龙平桥、赫章河头上、册亨三岔河、天柱阳胆溪、镇远狗鱼塘、修文金龙、普定猫洞河、贵定小河、沿河当坝和绥阳青龙堡等水库。水库总库容10414万立方米,总投资23.43亿元,建成后可解决4万余农村人口饮水和93760亩耕地灌溉问题,可新增年供水能力10748万立方米。
“贵州水利建设走过了7O多年的历史,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专家指出,先前,我省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水库建设层次低、综合性规划少等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刘蓉昆在提案里建议:
——加快大中型电站水库供水的进程。首先加快规划的审批工作,奠定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基础;其次加快事关贵阳、贵安新区黔中经济带等重点经济带的引子渡调水供水工程的科学论证和设计工作进度,为工程早日动工奠定基础。
——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议将流域和大中型水电站特别是近期要作为供水工程开发的水库,应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内容纳入规划中,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筹考虑,否则将造成规划项目无法实施局面,就象乌江渡提水工程供给遵义南中部项目一样,该项目在90年代初已规划,并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家认可,但由于水质恶化等原因,无法实施。
——优化工程布点布局。由于大中型电站水库提水扬程高,供水成本大,主要供水对象应为产业园区和人口集中的城镇,工程具体布点与之分布应紧密结合,需多领域多部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提供投资效益。
——处理好供水与发电的关系。由于大中型电站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涉及到我省能源结构,加之供水事必影响到发电效益,涉及到华电、中电投等所属的国有企业或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加大有关协调工作力度。
立法保障供水安全
2015年1月15日,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条例》,该条例已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提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涉及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取水许可审批等相关行政许可时,应当征求贵州省黔中水利建管机构的意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黔中水利枢纽跨区域、跨行业、跨流域,承担着六盘水、安顺、贵阳、贵安新区的工农业、生活用水,承担了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补充饮水。
“管好这个水利枢纽工程是百年大计。”有专家指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以来贵州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投入70多亿元人民币,是解决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
据悉,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明确了我省2015年、2020年、203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以及2015年的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围绕上述目标,我省下达了各市(州)阶段性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控制指标体系。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工作方案》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的实施方案。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下,启动了铜仁市、贵阳市、盘县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同时,我省还组织开展了《贵州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贵州省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将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各市(州)万元GDP耗水量纳入对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分析评价指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我省全面启动了水务一体化改革,目前,已成立县级以上水务局82个。其中,市(州)级水务一体化全覆盖,县级成立水务局7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