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会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民族,大多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传承和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但近些年来,我省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参与者在急剧锐减,文化的传承也在经受严峻考验。
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遇冷的隐忧
□本报记者 曾 丹
一个传统节日的衰落
凯里市大风洞乡的虎长坡,一直是当地传统节日“十六堂”的集会地。多年前,每逢正月十六,这里的“十六堂”起堂,就会吸引凯里、福泉、黄平三县市周边地区的群众前来看会。但近些年来, “十六堂”的参与者越来越少,早已没有了节日的氛围。
今年3月6日,恰逢农历正月十六,正是虎长坡“十六堂”起堂日。当天,尽管天气不错,但是看会的人却很少,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150人左右,几个山头,都是空荡荡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虎长坡的核心由三个延绵起伏的山峰组成,每座山的顶部都有宽阔的草地,而当地传统继而“十六堂”,也就在草地上举办的。
“来虎长坡看十六堂的人,越来越少,一年不如一年。”大风洞乡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虎长坡“十六堂”起源于何时,目前,已经找不到记载的资料。但附近上了80来岁的老人曾经说过,“十六堂”源于清朝中后期,距今至少150年年时间。
“‘十六堂’是正月16‘开堂’,正月18结束,持续三天。”这里的村民说,20多年前,这里的“十六堂”起堂后,就会吸引周边县市的上万民众来参观。好几年的正月十六,虎长坡还下起了大雪,但这里依然非常热闹,到处都是人。
村民的记忆里的风光也许再也不会有了。记者在今年的虎长坡“十六堂”起堂日,只在虎长坡北侧的公路边看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尽管台上有歌有舞,但台下的观众却只有二、三十人,且多数都是老年人。
记者在走访中还看到,虎长坡局部位置已被开挖,草皮不见了,地面是翻新的泥土,在虎长坡周边区域还出现了民房。据了解,三年前,除了公路设施,在虎长坡区域内是看不见民宅的。
“我10多岁的时候,周围村寨的人大多都来过“十六堂”,虎长坡小生意也能做几天,不少年轻人还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54岁的李宝明告诉记者,就在20多年前,这里的十六堂,还能吸引很多年轻男女前往,大家在虎长坡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唱情歌,那个场景,真是热闹非凡。
“虎长坡的民俗活动很多,包括赛马、踩芦笙、唱山歌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进入本世纪后,虎长坡“十六堂”却逐渐衰落了。当地村民的说法是,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太多,他们大多在正月初几就离家务工,前来看会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民族风情园的隐忧
“不要说虎长坡的民俗活动衰落,就是凯里市的民族风情园,也没人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凯里民族风情园由凯里市政府斥资12亿元打造,集民族风情体验、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旅游商品交易、民族特色餐饮、民族歌舞观赏等13个功能区为一体。
“凯里风情园风景还不错,特别是鼓楼这个地方,只可惜人少了点,人气不足。”在凯里民族风情园开茶吧的杨女士告诉记者,风情园2013年7月23日开园以来,人气都不旺,园区里的商户一直都在担忧。
记者近日走访了凯里民族风情园,从进口处到坡顶,经酒吧区、苗侗风情体验区等,最后抵达山顶上的鼓楼。总体上来说,园内游人比较少,确实有些冷清。
“在风情园,除了看风景,还可购物、喝茶、吃饭、住宿。”记者走访了百货店、茶吧、餐馆等场所,多数业主反映,生意很不好。一家烟酒店的老板说,一天就只有几位顾客光临,生意实在清淡。只有在节假日,顾客才会增多。
餐饮区一家民族食品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有时一天下来,一位吃饭的顾客也没有,如果一天中能有两桌,就算生意不错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吸引更多的商户到此投资,2013年,园区管理部门决定三年内免收房租,这一政策对外公布后,商户纷沓而来。到2013年7月23日园区开园时,火爆一时。但好景不长,开园时间一过,景区就变得冷清了。
“当初,还想到一个民族风情园,肯定能吸引众多的游客,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浓郁的凯里。”这里的商户说,他们入园后,才发现,前来真正欣赏民族文化的游客并不多,来客大多是奔着特色饮食来的。
文化条形码的保护
“凯里的案例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记者在省民族文化研究所了解到,贵州民族传统节日共有1000多个,但近些年来,很多节日的参与者已越来越少。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而外有十七个世居民族,‘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特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等类型应有尽有,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模塑民族心理功能样样俱全。据统计,在贵州有一千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其中著名的有苗族的“芦笙节”、“鼓藏节”、“姊妹节”、“四月八”、“苗年”;布依族的“三月三”、“查白歌节”;侗族的“祭牛节”、“吃新节”、“侗年”;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节”等。
“贵州的每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是一次服饰文化的展示,都是一次歌舞文化的展演,都是一次饮食文化的推广,都是一次历史文化的传承。”省民族研究所的颜勇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来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前不久,由省文物局和黄平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和省苗学会等单位承办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在黄平举行,40多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对民族节日文化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且达成共识: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传统节日悠久厚重,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集中展现了贵州文化的原生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家园,是支撑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是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必须进一步传承弘扬。
与会专家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性,是贵州文化的一大优势,无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无可取代的。加强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利用、开发,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今年3月7日,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春节民俗文化保护座谈会在凯里召开。贵州省文化厅、黔东南州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与4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如何保护丰富多彩的苗、侗春节民俗文化,如何进一步加强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 会议认为,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强烈挤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危险,当前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黔东南是一块珍贵的文化宝地,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的、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不仅对于贵州,乃至对于全国、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和生态在黔东南全局工作中的分量,探索创新对当地政府进行考核的办法,考核指标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