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并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肖勤在联组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公共文化:期待城乡服务均等化
□本报记者 曾 丹
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果实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稳步推进。”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文化事业费投入超过9亿元,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已完成县级“两馆”建设项目101个,完成县级“两馆”维修改造项目68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22个,完成107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3个社区文化中心、17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万余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超过800万册。全省47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着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贵州省的农家书屋工程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有评论指出,农家书屋使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到每个农民身边,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群众对文化追求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提升;另外,还改变了农村生活的娱乐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买单,群众受惠,这是我省各级政府发展文化惠民事业的共识。”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各类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等文化场所里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2009年以来,我省每年都要拿出200万元为全省18个社区文化中心、9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购置设施设备。
“我省各地各部门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文化成果将更加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这其中,保护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的文化艺术之乡(镇、区)命名活动,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文化馆以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种公益活动将持续开展,并通过利用共享工程平台,农家书屋,文化站等集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新型服务理念,将原汁原味的贵州特色不断推陈出新,进而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果实。
“目前,贵州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已达70TB,包括中文电子图书290万种,中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视频讲座9万多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30多万篇,集成000余部工具书,以及少儿科普知识、中华连环画等数字资源。”据了解,贵州数字图书馆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中较早探索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之一,同时还是国内首家以IP范围作为限制,向全省公民提供数字资源免费服务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利用贵州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我省图书馆等多个文化单位还联合承担了“农家书屋网站”建设,并在农家书屋示范点安装了1万多种电子图书,让农村读者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能阅读浏览。
农村文化事业根基不牢
“切实注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让优秀的文化节目深入到农村和山乡,而不是养在深闺或束之高阁。”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肖勤在联组发言中对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示了极大关注。连续两年作为联组的重点发言人,肖勤委员的关注重心都是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她说,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然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首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生活习惯、文化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肖勤说,无论是农村书屋的建设,还是农村电影工程,都存在政府一厢情意,群众爱睬不睬的现状。为什么?一是因为广大农民没有阅读习惯,导致书屋变成藏书室。二是电影下乡工程的产品品种单调、可选择性差,远离市场、远离群众。而进入农村书屋的书大部分又不符合农民胃口,不如当地土专家授课来得实在。群众说,书上说的普通话,我们要听的是方言。三是政府本着缩小开支的原则,不愿购买优质的文化产品,像《多彩贵州风》、《仰阿莎》、优秀杂技节目,基本走不到农村去,县级文化部门提供的文化产品经常是一个舞跳四五年,一套演出服穿七八年。说实在的,我们真的小觑了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平。而这样的文化产品下乡,对于我们真正要实现的培养文化兴趣、提升文化鉴赏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差距是非常大的。
“其次是场所限制问题。”肖勤指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仍局限于一个大坝子,配几个铁杆子,加俩篮球筐子。其他软件投入不足,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跟几十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唱歌没有音响、演出没有灯光、伴奏没有乐器、舞蹈没有服装。所谓戏演三遍无人看,导致群众缺乏自娱自乐和参与的兴趣。同样,很多县一级也缺乏规范的场所,大众性的文化体育运动很难开展,购买一次公共文化演出就搭一次台子装一次灯光做一次活动,由于是一次性“消费”,行政成本反复叠加不说,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机会的群众也不多,更多的“观众”是单位干部,导致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必须去“撑场子”。
最后,肖勤还谈到了人才瓶颈问题:县镇村一级都严重缺乏文化骨干和文艺人才,基层从不缺人,却从来都缺乏人才,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纷纷离开农村,这是机制上的欠缺造成的。缺少尊严、不受重视、收入低、出路窄、受训少,提升水平的机会少,导致我们年年谈人才,年年缺人才,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无人办事。同时,传统文化流失也特别严重——我们的农村正面临一种断崖式危机。传统文化、礼仪传承不下来,现代文明文化与礼仪又没有真正进去,新一代农民缺乏对优秀传统的敬重之心,又缺乏对现代文明的遵守之意,面对丧葬陋习、恶搞新郎的婚俗恶习等没有自觉的抵制意识。
推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
前不久,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对我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坐落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毕节地区、黔南州、遵义地区及铜仁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上不足、种类不丰富、功能发挥不到位;资金投入及保障出现重项目建设轻后期管理维护现象。调研还显示,贵州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63%的受访者表示业余文化生活一般,24%的表示不丰富,只有13%的表示丰富。农民业余时间进行的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读书看报,打牌打麻将等,传统娱乐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化活动形式的偏好上,31.6%的群众喜好与当地习俗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毕节地区的对山歌、跳花坡,黔东南地区的芦笙、侗族大歌等;27.6%的群众喜好文艺方面的活动,如地方政府组织的汇演、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等;25.3%的偏向于体育相关的活动,如篮球比赛、棋类比赛等。
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地方常年没有组织过文化活动。农民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占35.95%。以织金乡镇为例,除春节群众自发组织“耍龙”、端午节“跳花坡”以外,其余时间均为空白。调研人群中,有64.41%的认为政府偶尔组织文化活动,22.03%的认为没有组织,只有13.56%的表示经常组织活动。当然,这与个人关注度和参与度相关,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角色淡化、组织不力的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省政协委员肖勤提出了以下建议:明确各级政府每年安排足够预算用于购买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充实文化下乡的内容,提升群众的主动参与度;启动“基层文化人才”储备工程,加强基层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配备工作,探索以奖代补的机制,确保每村有一名本土人才和文艺骨干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出产品、搞普及、作传承;启动“多彩文化、贵州元素”工程,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和贵州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充分考虑公共文化产品进农村的适应性;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2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记者从日前召开的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交流会上了解到,全省“乐在农家”创建活动,将在“十二五”期间多渠道投入近3亿元,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22个,有效改善农村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祥介绍说,按照每个文化站10万元的设施配置标准,今年将完成14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置。其中,遵义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2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中心226个,农家书屋1744个,农村文化小广场25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