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3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20

  人要做创造性工作,劳烦粗笨的工作应通过自动化、机器人、物联网完成。这个想法印在张雷记忆中并影响了后来的创业。儿时“不想做不体面工作”的感性需求,促使他选择了风电领域。风电涉及空气动力、材料、智能控制等知识,是多学科的交叉,有更多智能改造的空间。

张雷:跨界“玩”风电

□周夫荣

  “这真不是矫情。”远景能源创始人张雷皱着眉头说,他极不情愿外界把远景能源视为一家风机制造商。尽管这家企业如今已是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中国前三大风机制造商、最大海上风机供应商。

  张雷所掌舵的远景能源,多年来默默无闻,风电行业遭遇严重衰退后,其价值方为外界认识。“我从未把远景能源当作一家制造企业来做,而是希望建立一个用智能硬件设备加系统软件的管理平台。”张雷说。

  如今,这个目标已部分实现。在远景能源上海总部云中心,3块大屏显示着智慧风场操作系统Wind OS和阿波罗光伏云平台管理超过13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电站资产,精确到秒实时管理。管理者可随时监测其管理任意风场、风机及太阳能电池板的实时运行状态。

  在此基础上,远景能源正进入互联网和能源中间空白地带:在硅谷建立全球数字能源创新中心、在日本建立全球能效技术研究中心,开发智慧风场和智慧能源管理软件。其从最初的智能风机设计与制造,逐渐扩展到以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技术支持的能源互联网领域。

  归国创业,首推智能风机

  七年前,英国伦敦。从事金融结构产品定价工作的工程师张雷,思考着一个让各国首脑头疼的问题: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加剧,如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路径在哪?新能源的行业痛点是什么?他预判:全球气候问题引起关注,中国作为大国一定会承担相应责任,同时环境问题也成为日益严峻的挑战——这就是机会。

  一个普通工作日,张雷结束在巴克莱资本的最后一天工作,回到江苏江阴。他出生在这个专注于传统制造业的城市,在父母的企业中,张雷从小经常看到工人们很勤奋,却重复做着大量低价值、被机器异化的工作。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人要做创造性工作,劳烦粗笨的工作应通过自动化、机器人、物联网完成。这个想法印在其记忆中并影响了后来的创业。

  张雷回国时,中国光伏产业比风电热门得多,无锡尚德已于前一年跻身纽交所成为明星企业。相比之下光伏行业技术壁垒不高,铸锭、切片等体力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儿时“不想做不体面工作”的感性需求,促使张雷选择了风电领域。风电涉及空气动力、材料、智能控制等知识,是多学科的交叉,有更多智能改造的空间。

  甫一入行,针对当时风机发电效能较低、风机出质保率低于20%、后期运维繁琐低效等问题,张雷提出做智能风机。经研究实验,远景能源的风机上最终安装约600个传感器,而一般风机制造商只安装几十个;其传感器有200万行控制代码,是普通风机20倍以上。因此具备自我诊断功能,如遇风机传感器或部件跳闸,且风机运转未超疲劳临界点,工作人员可选择远程复位重启,而非传统的拆开检修。改进后,风机发电效率提高了15%—20%。

  有了产品,战场在哪?张雷选择低风速风机领域作为远景能源的第一块细分市场。我国低风速地区有六成风能资源,但因技术壁垒一直被选择性忽略。2009年10月,远景能源推出全球首款低风速智能风机,随后1.5兆瓦93米大叶轮低风速智能风机在安徽来安风场并网发电,将风机适用风速降到5.5米/秒,使广大东部和南部地区亦可装风机。

  创业5年间,远景能源每年新增装机量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

  开发平台,落地“治疗情结”

  回国4年后的2011年,张雷的思路开始变化。

  是年,头戴“中国最大风电企业”光环的华锐风电,以90元的A股主板最高发行价高调上市。同行大多在追逐更大市场份额,导致风电开发速度过快,风场选址不科学、风机和风速等自然因素不相配、风机发电能效低下的情况很多。因风场实际数据和理论数据相差太多,一些客户对设计院的抱怨情绪一度到了要上诉的地步。

  张雷的“治疗情结”出来了,他要做整体解决方案、一个智能系统。他要求团队设计一款软件,可帮助风场提供精细化的开发模式和评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又意识到企业要做的不是一款软件,而是一个风电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

  于是,远景能源与国家高性能计算资源联合,将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引入风电行业,实现高精度流体仿真和气象模式;然后,基于大数据架构和云服务模式使之分享到整个行业,帮助风电投资商实现全过程把控项目投资风险、可靠优化资产投资的方案,这就是其去年10月发布的格林威治平台。加上此前发布的远景智慧风场操作系统Wind OS,整个风电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其都有了数字平台。

  十一科技投资开发(北京)副总贾峻2010年进入新能源领域。近日,他花不到两小时、零成本,用“格林威治”测出所处地的风速、海拔、风功率密度、参考风机机型等建风场重要数据,圈定了山西两块容量为10万千瓦、15万千瓦的风电资源。

  贾峻说,相较之下以往的“找风”历程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南方地形复杂,风资源情况千奇百怪,影响因素很多,他曾带队一个县一个县“扫”风资源。通过与当地干部和村民聊天,打听哪儿风大,再雇村民当向导立测风塔,有时爬几小时山路却发现“风大”只是民间感观体验,实际并无持续风资源来开发。

  依靠测风塔找到好的风电资源几率只有30%,有时测风塔的数据并不具代表性,以此做宏观选址等于在第一步就埋下投资风险。远景能源的格林威治平台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

  “软件只是一个工具,我要求每个零部件的开发人员都变成这个子系统里的控制工程师,能把子系统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技术、科学用到软件里。”张雷说,希望他的平台能促生新能源航海时代,为新能源航船探出道路。

  目前该软件在美国是收费的,张雷坦言“利润丰厚”。在中国,他还需要教育市场,远景能源会给客户提供免费软件,成熟起来的客户因此会选择理性产品,如远景能源的风机。其也推出EBA等高端收费模块,提高能量可利用率,风场业主购买者越来越多。

  跨界有方,布局能源互联网

  山西广灵风场,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空无一人。

  一般情况下,风场升压站是驻人的,需每日上班、运营维护,但广灵风场有些怪异。远景能源通过格林威治平台发现广灵地段风资源很好,风资源情况与其风机也比较适合,便投资建了这个风场。因山地不同地方风速不同,远景能源有针对性地用不同机型排位,每个机位都通过优化设计,实现最大发电量。

  利用远景能源的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实现远程监控。广灵县城的区域检修中心,有3位检修人员负责附近多个风场的运维管理。需要检修时,他们使用安装于手机中的APP软件来确定风机位置、检修科目、检修步骤、检修状态等。广灵风场今年初刚并网,每年大概发电3000小时、发电量1.5亿度,这意味着9000万元的收入。

  去年底,远景能源推出管理光伏行业投资风险的阿波罗光伏平台,也是行业首款能形成闭环的软件产品。这是张雷能源互联网的一部分,在风能和光伏平台基础上,他要向下延伸连接投资者、消费者。“能源互联网最终一定要把消费者纳入终端,2C的模式才能做大。”

  科班出身的张雷对金融有深入的洞察力。他算了一笔账:全球每年产生一千亿美元电量,远景能源更加智能的设备和一个更加云端化系统的软件管理平台可带来20%电量提升,这意味着多创造两百亿美元额外价值。“下一步,我要把最低的成本资金引入行业。”张雷说,低成本资金进入后度电成本也会下降,这有利于保证低投资风险,进而进一步引入资金,如保险基金、养老金等。

  对于未来,张雷不仅在规模上保持克制,对人力也十分保守。“我有一个不合情理的地方,就是非常克制的用人。远景能源今年的营业目标是100多亿元,而我们的员工才800多人。”张雷说,把一群优秀的人才带来开创一番事业,比拿到投资人的钱更牛。

  远景能源人力资源副总裁罗剑威认识张雷是在5年前,彼时罗是万科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一年后,他加入了远景能源。

  挖人爱找跨界的,玩友也爱找圈外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张雷最近频繁与腾讯的游戏经理交流,希望了解游戏产品经理的思维习惯,“摸索群众路线”,从而把能源互联网变成一种让消费者像玩游戏一样有乐趣还上瘾的产品。

  “我不做互联网,也有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产业,而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群体对传统行业发起了变革。”张雷说,互联网人更愿意试错和创新、更注重参与感和追求极致,这将是下一代企业家的共同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