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9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2-25

  2013年,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提出:贵阳市教育“要向中央要政策、向全国要资源、向全省要活力”。为此,贵阳市政协成立了专项调研工作小组,以开放促进贵阳市教育发展为题,围绕开放促进教育的现状、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开放办教育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以开放合作提高贵阳教育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刘启靖

  多渠道进行教育开放合作

  “引京入筑,开放办学促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名校在筑办分校”是当前贵阳市推进城市之间的教育合作重要方式。2013年,按照“地方政府主办,西城区教委协办,贵阳市教育局督办”的模式,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分别与贵阳市教育局、南明区政府、观山湖区政府、花溪区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西城区5所优质品牌学校在贵阳市合作办学,开创国内知名学校来贵阳办分校之先河,加上山东济南市历城二中在修文中学新校区(修文四中)开办的分校,6所学校共提供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优质学位共1.71万个。

  今年,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北京市徐悲鸿中学、北京市铁二中等14所北京知名学校先后与贵阳市部分学校签订了“友好姊妹学校”。签订“友好姊妹学校”协议的京筑两地学校,互相之间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使合作双方学校在教育教研、教师培训、学生互动、课程实施等方面开展全方的合作,对于双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贵阳市教育领域通过多种线上交流的方式,加大城市之间的教育交流,以构建异地同构课堂和实时网络课堂为抓手,大力引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据悉,2014年,北京市教科院与贵阳市教育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开展数字化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名师网络研修活动、教育专家指导服务等合作。目前,北京市教委已向贵阳赠送了北京市数字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免费学习账号4000个,市教育局已经分发给中心城区和上网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学生和教师使用。试点学校师生已能登录北京数字学校网站,享用优质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海了解到,近年来,贵阳市教育系统以开放合作为契机,不断邀请先进地区的教育专家、教育名师,通过周末大讲堂、国学讲堂、专题报告会等方式来筑讲学。同时,聘请全国教育名师、名家、名校长在贵阳市挂牌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通过专家的亲自指导与示范,言传身教,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模式,传递给贵阳市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升了贵阳市学校校长、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贵阳市积极依托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东盟教育交流周、贵阳孔学堂等中外教育交流方式,加大教育系统的对外交流合作。每年在全市选派一定数量的教育行政工作者,以国际游学和开展国际培训的方式,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当地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学习、考察,并通过跟岗培训的方式,加大相关外派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拓宽外派人员知识面,以国际视野助推贵阳教育发展。

  教育水平得以极大提升

  今年,贵阳市政协成立了专项调研工作小组,以开放促进贵阳市教育发展为题,围绕开放促进教育的现状、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实施开放办学,使贵阳市的教育发展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一是以名校领办、外来知名学校在筑办分校为代表的办学新模式,为贵阳市迅速建立了一批有影响的知名学校,有效扩大了全市优质资源的占比总量,并引领了全市教育的发展;二是以“学区化”、 “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帮扶为代表的教育发展新模式,为贵阳市形成了一批优质、均衡、特色的联合化办学体,有力促进了城市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以外来名师领衔、教育专家讲学为代表的师资培训新模式,为贵阳市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教育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了全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四是以国际化学校、国际交流为代表的国际层面教育交流,使贵阳市建成了一批对开展示的国际化学校窗口,加速了市国际化教育建设的进程,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与此同时,贵阳市学校周边经济得助推。随着现代家庭“1+6”(即一个孩子、六个家长)结构的形成,广大市民在考虑就业和居住时,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分布,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凝聚人气、以人气汇集财力、以财力推动发展,是贵阳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屡试不爽的一条成功经验。如北京八中、北京北海幼儿园、南明小学等一批名校入驻花果园社区后,这些名校所在区域的房价就得到了提升,房屋入住率也直线提高,人气凝聚程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成效也远远高于周边没有名校入驻的其它区域。

  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紧张待缓解

  贵阳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教育开放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市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贵阳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仍然十分紧张,教育开放合作仍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瓶颈——

  教育开放合作的总量小。在全市1485所各级各类学校中,成功通过市域内、城市间、国际化引进知名学校数量屈指可数,且学位总量占比较小,满足不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大量需求。

  教育开放合作的形式少。以政府主导、公办学校为主的合作办学校在开放合作办学仍是贵阳市教育开放的主要手段。受教育发展投资大、收益少、回本慢、要求高、公益性强等因素限制,激活多样化,特别是引导民办教育开放合作仍是当前教育开放的难点。如贵阳市多年来引进的各种优质学校,来筑办学均是以公办学校合作为主,引进的优质学校按民办机制运营成功的安全虽有,但总数较少。

  另外,还存在教育开放合作的布局缺和教育开放合作的管理难等问题。

  绘制可持续发展规划图

  “深化教育开放合作的建议教育开放合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调研组指出,在开放合作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具体研究,分别制定和采取个性化和针对开放合作方式。

  “教育开放应绘制可持续发展规划图按照‘六规合一’的要求,统筹规划布局引进教育资源。”

  调研组提出了以下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均衡、优质”为原则,以大力推进“学区化”办学为基础,根据学校间的地理位置、学段、隶属关系,在坚持老“五统一”的基础上,以新“五统一”的方式(统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统一组织教学科研活动、统一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统一学区管理制度、统一学区捆绑评估),进一步加大学区内管理者对各组成校的刚性约束,逐步实现学区内学校的统一管理,进而实现市域内学区化全覆盖。

  加强协调,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开放办学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的开放合作办学新机制。

  同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加大全市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两地实时信息化课堂,共享教育发展地区的先进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平台,扩大贵阳教育的优质资源覆盖面,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城化共享,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及学生的受益面;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教育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