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新家园 乘风扬帆奔小康
——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同心新村”建设纪实
□靳 燕 本报记者 王 吟
走进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四组寨门,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先行斟酌合力同心描美景,后发赶超丰衣足食建新村”特别引人注目,不禁让人想起双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望去,不远处的民居墙上,“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宣传标语特别显眼,文化长廊、同心广场、太阳能路灯、法律法规宣传展板、8㎡显示屏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不时有小轿车进进出出,来此休闲的游客熙熙攘攘,或参观、或散步、或娱乐、或锻炼,广场上娱乐的村民们,歌声时而清越、时而悠扬,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
近年来,双堰村作为中央统战部“同心新村”工程点之一,是中央统战部帮建试验区新农村“四在农家”示范村,是协调推动、加快试验区扶贫攻坚的项目,是“同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兴村、产业兴村、文化兴村为发展导向的双堰村正发生着悄然的蜕变,新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犹如该村奋起腾飞的两翼,齐展齐舒,并驾齐驱,奏响了一曲新村建设的激昂赞歌。
同心共筑新家园
“同心新村”作为贯彻“同心”思想的载体,朱昌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思路建设双堰村“同心新村”。从2012年2月启动新村建设工作到10月工程竣工,经多方协调,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按照“同心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表,发扬“同心、同力、同建”的精神,着力推进“同心新村”8个子项目的建设。
特色庄园崭露头角。将“同心新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挂、包、帮”活动等有机结合,更广泛地充实、丰富和完善“同心新村”建设,确保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新建和改造“黔西北民居”(包括200余户危房改造)525户;庭院硬化6000余平方米、连户路硬化5000余米,进村路油化1760米(道路硬化2000米);安装路灯100盏;购置垃圾箱10个。
生态庭园初具雏形。切实巩固粮烟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果林5000亩,魔芋种植2500亩,正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为700亩,其中生态景观城市绿化苗木繁育基地500亩,精品果树安全、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园200亩。果树根系发达,抗旱、抗寒,对土壤有极强的固定于保护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CO2平衡、净化大气、降尘防噪、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致富田园亮点纷呈。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托管”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流转土地近万亩,建成观光大棚、食用菌、苗圃、蔬菜等示范基地,土地流转期内,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同时,农户将劳动力转移到公司来打工,获得劳动报酬。双堰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人均收入4273元升至2013年6118元,农民增加收入明显。
文化乐园丰富多彩。紧紧围绕生态文明、村容整洁、村民团结、生活富裕、民风和谐的目标,以文化新村为抓手,依托村级公共活动场所为实践载体,新建“同心”文化广场、文化宣传长廊、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夯实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农村文化。
和谐家园渐入佳境。推进“平安村寨”、“和谐村寨”建设,建立健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村务公开率达100%;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达100%;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
乘风扬帆奔小康
“瓜果飘香,醉美朱昌”规划是朱昌镇的建设理念,随着朱昌幸福集镇的建设、杭瑞高速公路的穿境而过、现代农业园区的落户、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规划筹建,朱昌正以一个跨越发展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朱昌镇运用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的政策手段,推进土地连片开发、集约经营、规模种植,先后引进黔达公司、家乡美公司、中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海华工程公司等10多家具有强大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流转土地近万亩,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人,形成了农民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农业企业依靠土地流转和新型农民获得良好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在农业观光、养殖业、特色经果林、城市绿化苗木、蔬菜等农业领域入驻建设,同时在水源、道路、冷库等基础设施上下大力气给予配套实施,形成了诸如毕节市发启农业科普生态观光园、家乡美公司特色经果林、海航养殖场、中南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朱昌城市绿化苗木基地等各具特色、上规模、上档次、具有竞争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兼容发展的道路。
成就伴随着汗水,数字见证着跨越,未来更可期待。“朱昌镇将继续以双堰村新农村示范建设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新村建设为引擎,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连线促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更多农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和享受好的公共服务。”朱昌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心,同力,同建,双堰村凭借有利的政策支持,立足产业支撑,突出新村引领,强化配套设施,昨天那座色调灰暗、房屋佝偻、道路泥泞的村庄已经乘着“同心”春风破茧化蝶,一路迈着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步伐,谱写出一曲新农村建设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