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65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0-15

贵州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首发札记

□本报记者 曾 丹

  中国地域文化的“贵州”通览

  9月25日,由省文史馆主办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首发式暨贵州地域文化研究现状和前瞻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据省文史馆负责人介绍,《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发动全国各个省区市(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一起,邀请全国100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一部约1700万字,共34卷的大型文史系列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全版图分区划全面介绍地域文化的丛书,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各有一卷。

  “研究地域文化在重视文献的同时,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资料。只有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并利用新的考古资料,才能见其全貌。”《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主编袁行霈先生在序言中指出, 本书跟地方志不同,地方志虽有历史的回顾,但详今略古,偏重于现状的介绍,包括本地当前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和数据,是资料性的著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则是专就传统文化进行论述,是研究性著作,下限在1911年辛亥革命,个别卷延伸到1919年五四运动。地方志偏重于情况的介绍,注重资料性、实用性、检索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则强调在大量可信资料的基础上,纵向横向地加以论述, 要体现历史观、文化观,总结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 史论结合。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简称《贵州卷》)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著作由我省各学术领域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七年完成。《贵州卷》上篇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了远古至清代跨越30万年的贵州历史文化;下篇以特点为纲,呈现贵州文化中的特点亮点。全书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贵州历史文化,凸显贵州地域文化特色,堪称贵州的“文化地图”。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省又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对挖掘、传承贵州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工作启动于2007年,省文史馆是这项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定稿约50万字,历时7年出版。文字表述通俗、准确,在学术规范、图片选择、条目内容、注释等方面基本上达到了中央文史馆和中华书卷的高标准要求。编著带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探索性,编撰工作者从地域这个特定的角度切入,注重于贵州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重点在于各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以及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间的下限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既是古代的贵州,内容也限于传统文化的范围,但是主旨是在于以古鉴今、面向未来,有助于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

  贵州文化的图景式全描

  在本次研讨会上,《贵州卷》主编、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省文史馆部分馆员和专家及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学者和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书的“绪论”中,顾久指出,贵州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多彩与两大原色并存”,恰似一架飞机的机身和两翼,通过国家层面的“教化”机制和民间行为的“濡化”机制,组合一体,揭示了贵州地域文化的本真,必将托举起贵州未来的腾飞。

  “怎么把贵州的文化做一个图景式的全描,做新贵州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顾久强调,这本书按照历史的顺序、文化亮点的要素,把前人的一些成果比较好地归纳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有相对的权威性。

  地域文化是国情、省情的重要部分,这本书可以成为贵州地方各级党政了解贵州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参考,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的参考。“总序中明确表示,这套书将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而且明确,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统一’为目标。”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认为,将这套书定位为学术著作,确保其严格的科学性、真实性,十分重要,这样的定位和目标是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是“让一般读者看了长知识,专家学者看了有收获,行政领导看了受启发。”从此意义上说,可以将它当成有关地方文化的一部便捷简明的工具书。

  我省从事民族研究的老专家翁家烈认为,由省文史馆组织十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通过辛勤劳动,以纵横交织的结构及论述式文体,将贵州历史脉络及重大人文视像做出系统、全面的勾勒与表述,既具科学性又具可读性。尤其是运用大量考古资料实证了贵州历史文化的独特、悠久;用丰富的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展示出贵州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为标志的地域文化的特异、多姿。这部全面、系统记载、表述从上古至近代贵州地域文化重著出版问世,是我省的一大重要科研成果。

  贵州教育出版社原编审梁茂林认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较系统地梳理了贵州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与先后进入贵州这块热土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磨合、互补的历史过程。本书是地域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定会对贵州地方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就本书《绪论》中“黔”和“矩州”两个概念来谈,他认为理解地名,应从地名所处的地理环境切入。

  贵州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冯祖贻评价说,《贵州卷》体大思精,要事不漏,特色鲜明。《贵州卷》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一次“文化普查”后完成的“文化地图”,在写作上以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能让一般读者看了长见识,专家学者看了有收获,行政领导看了受启发。

  顾久馆长坦言,以往学者往往用传统的文化框架来衡量贵州地域文化,是汉族视野的一种历史、文化。文明的塑造就是文化,并不只是汉字,只从汉文书籍中去找研究资料是不太够的。社会并不是直线发展,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线性发展观,很难把文化多层面的东西说清楚。并表示希望能通过如图像人类学、民族学、人体基因等学科的研究,编撰一本用贵州本土语言来叙述贵州的书,重新思考贵州文化的框架。

  地域文化研究传播新视野

  “研究地域文化就是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地域性是我们这个富源辽阔的大地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如果忽视了对中国文化地域性的研究,就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省文联原副主席何光渝在主旨发言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的爱国不是空谈的,首先要热爱家乡,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都不清楚都不感兴趣,那么爱国从何谈起,所以保护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地域文化的特点,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对于我省参加编著的大约二三十位(包括已经去世了的)专家来说,或许将会因有所担当而倍感欣慰。

  “对于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何光渝认为,这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是集体完成的一份作业,能够对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对当下贵州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贵州作为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地域,尚缺乏真正的地域文化丛书。”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是第一部由官方牵头组织编撰,采用大量翔实可信史料,按照行政区划梳理地域文化脉络,突出文化亮点、特点的大型著作,它填补了我省这个领域的学术空白,并开创式地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的研究体系,区别于一般通俗读物和旅游手册。

  按照《贵州卷》总结,贵州地域文化虽“多彩”,却主要呈现出两大原色:其一,类似道家的多民族文化,遵循自然,守雌不争,乐天知命,平等和睦而又乐观自信,尤其体现在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农民群众中。这一“文化原色”的价值,是保存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了多层面的文化生态;其二,类似儒家的精英文化,引导贵州人积极融入大中华,乃至勇于挺身引领中原文化。有了这样的文化群体,才把贵州地域文化和中华大文化紧紧地融为一体,使贵州人具有了共同国家、共同民族、共同命运的认同感。两大“原色”共同形成贵州地域文化的双翼,托举起贵州未来的腾飞。

  “这一提法让人眼前一亮。”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太鹤如是说。他说,《贵州卷》的学术性,既与那些高大上的政绩型著作区别开来,也与通俗的旅游读物区别开来,而是一本贵州地域文化的“学术地图”,是贵州地域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开辟了贵州学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