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抢抓机遇 大胆探索创新发展
毕节“先照后证”改革试点成效初显
本报讯(特约记者 卜 锐)毕节市6月20日实施“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9月20日,全市新增注册登记企业3699户、个体30883户,同比分别增长201%、222%;新增注册资金115.9亿元,同比增长249%;办理先照后证企业1494户、个体工商户5673户,与去年同期办理前置许可企业186户、个体工商户711户相比,分别增长了703%和698%。
以“三统”为前提,上下联动统一标准。统筹谋划。“先照后证”专项改革主题确定后,毕节市委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毕节市政府全力推进,先后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着力处理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与其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联性、融合性、协调性,统一步调、深入推进。统一标准。专项改革试点启动后,迅即组织审批、监管等部门多次会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有效结合毕节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统一的证照申报办理标准。统一告知。通过毕节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和办事窗口将证照申请和办理的每个具体的事项以及相关配套手续进行公布,一次性告知当事人。
以“三借”为动力,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向上借势。积极抓住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机遇,主动作为、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着力强化工作措施并深入推进。向外借鉴。毕节市积极借鉴深圳市、南京市等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毕节试验区实际,探索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路径。向下借智。在推进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基层一线在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虚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适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改革成效最大化。
以“三分”为基础,明晰职责强化监管。分清权责。根据部门职能,统一制定权力清单,明晰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审批许可权和监督管理权,实现权责一致。分级负责。对涉及工商户登记的事项,毕节市工商局主要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大额经营主体的办照事项,具体的日常办证业务则由各县(区)工商局办理,部分县(区)把办照权力下放到乡镇工商分局,并集中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较好发挥了各级工商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分类监管。将审批、许可与监管挂钩,按照市场主体经营类别,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和监管权,分清工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监管领域和事项,改变了过去只审批、不监管和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以“三减”为核心,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减少事项。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切实减少前置审批事项,通过改革试点,将以前需要前置审批的168项减少为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进行的12项,其余均按先照后证的规定执行。减少手续。在进行部门权力清单公开的基础上,着力减少办证手续,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普通个体经营只需出具身份证以及房屋产权证、租赁合同、村居委证明中的任一样,就可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经营执照。企业的办照手续也极大减少,便于企业能尽快开展生产经营相关准备工作。减少环节。在精简事项、减化手续的基础上,集中推行并联审批、办理,做到一站式服务,让市场主体在工商局就可完成营业执照办理。
以“三集中”为保障,合力解决改革难题。集中会商。做好改革试点的统筹工作,对以前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共同协商,明确具体权责,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集中办理。将从前需要由多个部门分散前置条件的事项,集中交由工商部门来办理,其它部门主要履行好许可、监管职能。集中证照。大胆探索和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试点,确保一证多能多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切实做到便民利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