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50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0-09

  养老话题备受关注,是因为人人都会变老。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如何破解种种困境,真正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等,已成为日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贵州多管齐下破解养老困局

□图/文 本报记者 蒋兴华

  100元补贴引出的话题

  话题是从“停发100元的老人补助津贴”开始的。

  10月2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首个法定意义上的老人节。在凯里一朋友的家里,当朋友的老父亲知道记者的身份后说:“能不能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为什么发得好好的100元老人补助津贴,怎么忽然没有了?”

  朋友告诉记者,现在的物价很高,100元根本就不算多,但对老人来说,100元的高龄补贴是一种关心,也是一种抚慰。随后,朋友的父亲谈起了事由的经过:为积极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等老龄事业发展, 2011年,凯里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60岁以上老年人补贴制度。该制度规定:凡在凯里生活年满60岁以上老人,不分男女,每月均可领到100元补贴,70周岁以上老人领取120元,80周岁以上老人领取150元,10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是200元。凯里市实行的这项制度是在低保政策及其他惠民政策之外,专门给予高龄老年人的一项补助政策。当时,老人们很激动,认为凯里市的经济并不好,但能出台这样的补贴制度,是对老年人极大的关心,因为像贵阳、六盘水市虽然也建立了养老服务、养老护理补贴制度,但补贴津贴低而年龄要求又比凯里高得多。然而,从今年起,高龄补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是不是政策有变化了,不少老人有点想不通,不仅因此郁闷,而且还病倒了好几个。

  高龄补贴抚慰老人心

  100元的高龄补贴为何停发,记者不得而知,但我省许多地方的高龄补贴偏低的确是事实。

  什么是高龄补贴?高龄补贴就是政府针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发的补助。

  记者了解到,我省60岁以上老人超过500万,占总人口14.3%多,目前,已有74个县(市、区)建立了100岁高龄补贴制度,53个县(市、区)建立了90—99岁高龄补贴制度,31个县(市、区)建立了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

  高龄补贴尽管不高,但对老人们是一种抚慰。

  家住云岩区海马冲宏福景苑的宋大伯今年84岁,这几年,他一直领取每月60元的补助。他对记者说:60元不多,但让老人们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

  如同朋友的父亲所说,如果发得好好的高龄补贴没有,而又不作解释,因此对一些老人而言,难免会有某种不适。

  记者上网查询获悉,我省自从200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未富先老问题日趋明显。全省各地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老年福利制度,城镇“三无”老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做得较好的,有黔东南州雷山县。

  “吃饭有人煮、衣脏有人洗、生病有人看……” 是雷山县养老幸福院的写照。该县把“老有所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在县乡两级建养老院,实行集中供养,“老有所养”问题得到很好的落实。该县认为,加强老龄工作,使老人们“老有所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让老人们生活无后顾之忧,在落实相关政策上,该县还将农村五保老人全部纳入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符合条件的老人都办理相关申请手续,让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但遗憾的是,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等,像雷山县把养老工作搞得很好的地方还不多见。

  “突击敬老”普遍存在

  记者注意到,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各地纷纷组织敬老活动,有的上门慰问,有的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一些敬老院的老人,在这一天里,不堪重负要被洗好几次脚。一哄而去之后又一哄而散,给老人们带来莫名的骚扰,让他们不胜其烦。

  云岩区头桥社区一老人说:关爱老人,需要节日的参与,需要长久的爱心坚持,但尤其需要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记者采访得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压力也在增大。由于子女教育、就业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养老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不少地方虽然建立了老年人服务中心,甚至还开设上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但真正像雷山县落在实处让老人们安详晚年的,还很少。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政协委员、省中医学院成职教学院副院长彭苏说,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有1800多万,而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1000万左右。与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相比,现有的养老体系,已渐渐无法满足社会各层次的养老需求。

  彭苏指出,敬老、孝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不能实打实地搞好养老工作,于是便出现诸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突击敬老”现象。

  多管齐下破解养老难题

  任何人都会变老,因此,“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人的期盼。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养老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修订“老人法”,设立“老年节”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障,也折射出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焦虑。但近几年来,“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的内心,而诸如“以房养老”等话题又一次次触动社会敏感神经。严峻的现状,致使许多渐渐变老的人们发问:明天,该如何养老?

  “养老院”、“居家养老”、“以房养老”哪个更适合我们?前段时间,“以房养老”之言一浪高一浪。对此,许多老人不认同“以房养老”模式,认为房子就是家,把房子出租或者抵押,就没家了,而且子女也不会同意。

  有关养老的话题越来越备受关注。

  什么样的养老方式适合我们?记者了解到,在我省,目前已建立起99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279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些养老服务机构的投用,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全省538个村开展有居家养老服务,有近100万老年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为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各种服务,省民政厅要求各地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传统功能,健全完善城市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和创设无障碍环境;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助餐、助浴、助洁、助急等服务内容。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构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协作机制,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我省的养老服务正在逐步推进,但比起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要普遍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显然还不够。

  怎样才能让所有老人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安享晚年?

  彭苏说,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提出多元化养老的理念,提倡政府福利养老、社会公益养老和营利性商业养老相结合,多管齐下,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养老保障是社会福利,而不是社会救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赖于政府、企业、个人“三驾马车”发挥合力。

  如何破解养老难题,彭苏认为,必须从立法入手,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尽早尽快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法》,这样才能在政府的主导下,有效综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承担起养老的责任。我国应立法对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财力保障机制、社会参与的扶持、服务准入、服务资源分配、服务模式、服务管理和监督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充分认识制定养老服务政策的重要性,并由相关部门着手启动对养老服务立法,在助推社保养老改革的进程中,明晰政府扮演的角色定位,确定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才能有效地覆盖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