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综合治理
贵州酒业发展呈现新局面缔造新气象
本报讯(记者 李 丽)记者从第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获悉,近几年,贵州酒业正在作出大的调整、进行新的探索,以促使产业科学健康、更好更快发展。
酒业向“市民化”转身。在经济增速放缓、中央严令限制“三公消费”、“限酒令”使中国白酒业遭受连番冲击的大背景下,以国酒茅台为引领的贵州酒业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贵州茅台集团借助“厂家、经销商和零售商1+1+1”全流通模式,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近日,贵州茅台宣布将与永辉超市、深圳市国茂源商贸合资“卖酒”,开展一次渠道新探索。贵州金沙酒业集团以“做中国民酒”为目标,2013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增长率达37%。由省政府搭台,举办“黔酒中国行”推介活动,助力全省28个白酒品牌“抱团”招商。
探索培养“订单式”酒业人才。贵州省酒业协会携手贵州大学为酒企量身“造”人才,后者根据全省酒业发展需要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策,为贵州酒业定向培养各类本专科生、研究生,并选派专家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学历学位教育合作、培训酒类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努力通过量身定做的教育项目,提高全省酒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今年5月24日,白酒发展与人才战略高峰论坛暨首届酒业硕士学位班开学典礼在贵州大学举行。
为酒业发展制定地企生态互动新准则。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采取四项措施保护“美酒河”生态。一是实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让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二是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制度,为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铸牢笼”;三是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四是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问责渎职领导,净化监督体系。
茅台投资50亿元建生态产业示范园。作为全省第一个以生态、循环、低碳为主题的酒类产业示范园,贵州茅台集团投资建设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已在遵义县鸭溪镇动工,预计今年内实现投产。
仁怀市“以酒带旅、以旅促酒”,着力打造“国酒文化旅游区”。该市加强对重点白酒生产地周边区域特别是赤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完善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尤其是赤水河上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沿岸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并确保稳定运行。要求白酒生产企业切实抓好企业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绿色思维构筑西南酒业发展“生命线”。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云、贵、川三省,流域内有数千个白酒品牌,被称为“美酒河”。但近年来,因酒类企业无序取水导致干流平均流量逐年减少,因废水、污水乱排导致水体污染严重。2013年,贵州把赤水河列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打响赤水河流域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探索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制度,联合四川、云南两省建立“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治”的保护机制,整治建设共涉及9大类473个项目,总投资达56.2亿元。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赤水河流域内的8个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若河水出境考核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县城空气质量状况、公众满意率等考核不过关,将被责令公开道歉,甚至停职检查、引咎辞职或直接施行免职。目前,已有8家煤矿、酒企、污水处理厂因排污被列入省级“挂牌督办”,7家企业因环保设施未批先建先试被罚58万元,多名“河长”因监督不力被诫勉。在赤水河治理措施上,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此举有利于通过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实现治污集约化、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