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政协组织建成特色新型智库
□姚敦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以来又一次改革大幕。《决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这份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的出台,今后将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尤为重要。
重视智库议政建言,是世界潮流所向、善政所需。《决定》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表明政协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将发挥“智囊团”参谋作用。
一、把政协建成特色新型智库是时代需要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作为十八大报告起草者之一,素有胡锦涛智囊团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向党中央建议:中国改革已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特别需要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中央各项改革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俞可平的建议得到党中央的首肯。从《决定》内容来看,远超出了外界此前的预期,《决定》之所以全面,也是因为吸纳了智库的改革措施。由此,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写入《决定》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纲领性文件,关系着中国的历史走向,民族的兴衰,并不简简单单地总结成绩,而是向世人宣示如何走自己的路,走稳走好就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既不回避当前矛盾,也要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既不走回头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面对矛盾如此错综复杂,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就很难制定出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计划。而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正是顺应了历史的走向、人民的期盼。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体制条件下,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闭关自守,对世界大势所知甚少。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分配不公、信仰缺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又集中曝露,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改革。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党中央已意识到,要推进全面改革,首先必须反腐,腐败不除,改革不可能进行下去。从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的改革思路是清晰的:第一步是整顿党风政纪,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第二步是出台党内法规,做到有法有章可循;第三步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简化程序;第四步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第五步是推进司法改革,建设法治中国;第六步是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最后完成政治体制改革,把国家带入治理能力现代化。
所有的改革只能由易到难,顺序不能颠倒。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改革只能成功,必须成功,绝不能失败,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至关重要。要完成《决定》的改革任务,如果没有数十个、数百个智库到幕后作“顶层设计”的参谋助手,中国改革前景能否达到标本兼治值得进一步思考。目前,中央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智库的身影将伴随改革进程,作用愈加明显。
二、政协建智库是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政协的核心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改革的目的是使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决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民主政治由三大块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党中央的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协监督、出谋划策、提出批评,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让政协组织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科学执政、依法行政、文明执政的“监督哨”。
从改革开放以来,以往过重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显得不是很突出,社会出现了诸多不协调现象,如征地拆迁、破坏生态、“三俗”泛滥、造假严重、数据失真、医患关系紧张、惠民政策难落实、司法公信力不够、滥用职权等等,使人们互不信任,让社会充满着焦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出现了这些“负面清单”并不可怕,可怕是我们对它麻木不仁、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这正是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党员干部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原因。
特别是在基层,由于体制机制的落后,有许多委员、政协工作者都认为政协工作不重要,是虚职闲职,理不直气不壮,当政协委员是政治需要,找不到荣誉感,改变不了开会“拍拍手”的状况,长期不视察不调研不撰写提案,也不反映社情民意,甚至不参加大会、界别活动等;进政协机关是混待遇,“默默无闻去养老”是一种自我消磨心态。以上两种心态一定要改变,变消极为积极就得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变革,激发每位委员的担当作为,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添砖加瓦。
政协组织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平台,如果不能成为“实干家”,但至少可以成为一名“理论家”,如不加强学习,我们的思维就不能与时俱进,就找不到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智库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参政议政就议不到点子上。既然《决定》已把政协作为新型智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决策提供咨询作用,所以,政协组织将不遗余力推进中央各项改革当好“排头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基层政协建智库就是政协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智库可为下一步政协体制改革做好制度设计,为党委政府提出落实中央改革的具体措施等,从而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协建智库是加强协商民主常态化建设的有力举措,特别强调的是,经过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并科学论证制定出的制度与规定,不能因某个领导人的好恶而废除、变通、或者不执行,如不经过讨论就废除、变通、把规定搁置等行为,应视为破坏民主制度处理,给予必要的批评、问责,以促进党委科学决策、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新型智库献计出力
多年来,基层政协履职过程中并理想,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还是体制机制方面制约,没有科学的参政议政平台,提出的意见建议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未完全有效建立,委员大多是兼职,一年到头都在忙本职工作,在会上提交的提案大多属于社情民意性质,“要政策、要资金、纠作风、提效率”成为永恒的主题,“献策”改革举措少之又少,活力丧失致使政协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努力把政协建成特色新型智库势在必行。
由于以往没有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一方面,本地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弃人才不用造成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却又过于相信外地所谓专家学者,几百万的项目却支付几十万的“规划费”、“评审费”,给权力寻租、钱证交易、滥竽充数者留足了空间,培育了滋生腐败的土壤,浪费了大量资金,有的地方一年花几千万买的规划却是一堆废纸。我们身边“纸上很美,现实偏离”的规划并不少见。
党中央的政策,核心在于落地生根才能惠及于民,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及期盼并不是人们不知道,而是有人习惯了麻木不仁,假装看不见。智库的作用就是制定科学规则,更好地推动落实起到监督作用。如医患关系紧张到了到互不信任、互相防范的对立关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下降到令人忧虑的地步,发生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缺乏说服力、公信力;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也在百姓心中大打折扣,令不行禁不止,热衷口号虚张声势;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就连公务员也热衷于拉关系说情;计生部门征收社会扶养费长期不公开,怎么收、收多少、怎么用、用多少等缺乏监督成了一本糊涂账;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重复建设、审批过多、霸王条款侵权、虚假广告泛滥等等。这些都需要发挥智库作用,积极调研,会同相关部门立法立规,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为避免智库形同虚设,达到推动改革、标本兼治、顺应时代、促进和谐进步的要求,必须高起点谋划,打破官僚体制,遴选出社会公认度高的、具有影响力的、包罗社会各界的人士组成。制定出易操作的学习培训、视察调研、讨论协商、立规立制、民主监督、意见反馈一系列制度,把理论成果运用于推动改革之中,以加强协商民主的有效性,提升社会影响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得到全方位发展。
智库在于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供领导人、领导机构决策,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核心在于趋利避害。智库建设必须革除腐败,坚持原则排除一切干扰,坚持思想独立性,提出意见建议必须符合实际,既不提过高要求,也不能无所作为,既不冒进,也不停滞,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尊重知识、遵循常识、增加见识、提高胆识为改革发展服务。
新形势下,政协建设新型智库既是改革需要,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科学发展的需要。历史证明,任何一项改革只有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改革才能成功。《决定》既出,智库当立并勇为,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出力。
(作者系玉屏自治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