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25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19

古甸与流觞之谜(上)

□文/图 汤 权

  “古甸”指“夜郎古甸”摩崖,“流觞”指“曲水流觞”石刻,两者都为凤冈古代的文化遗存。

  “夜郎”是汉代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方国,因有成语“夜郎自大”(出自《史记》:“汉孰与我大?”)而声名远播,“古甸”是距都城一百至二百里的地方;“曲水流觞”则是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行“曲水流觞”酒会,聚多方文贤修契赋诗,书下绝世作品《兰亭集序》而扬名天下;“夜郎古甸”为贵州凤冈境内的“明代”摩崖,“曲水流觞”是浙江绍兴东晋文豪的诗酒文会,此两者之间,时空与地域都本不相干,可它们却偏偏在龙泉(今凤冈)密切关联。

  明摩崖“夜郎古甸”

  “夜郎古甸”摩崖,位于今凤冈县何坝镇境内的錾字岩崖壁上,距凤冈县城约5千米。此处原为思州—龙泉—播州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现有杭瑞高速及326国道由此经过。该摩崖石刻距地面十余米,为浅阴刻双线边框内深阴刻“夜郎古甸”四个大字,每字55厘米×45厘米,右题“万历丁亥岁秋九月”(即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左款“见田李将军过此书”,题款每字约15厘米×12厘米。整幅石刻稳沉遒劲,是迄今国内唯一发现有“夜郎”字样的古代石刻。

  关于汉夜郎国的都城、疆域,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休,历史上有关它的信息,只少量出现于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因此至今谜团诸多。凤冈明代款“夜郎古甸”石刻,至少证明了这里曾属夜郎国的疆土,并且距其国都只数百里距离(辞海:城外称廓,廓外称效,效外称甸,甸距城二百里)。

  这无疑给学者研究夜郎国,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

  “夜郎古甸”石刻书写人“见田李将军”到底为何人?至今考辨多说,未成定论。既然作者堪称“将军”,那必然位居显赫宦官之列,则应有史可考。因此,学界目前集中于三个考辨方向。

  一说,平播战将李应祥在平播战争之前,曾率兵经过龙泉(今凤冈县)而书题。依据是,《明史》列传载:“李应祥,湖广九溪卫人。以武生从军,积功至广西思恩参将,万历13年(公元1585年),攻南京左府佥事,出为四川总兵官,屡加都督同知”;《遵义府志·年纪》载:“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松番诸番作乱,四川巡抚徐元泰决计大征,命游击周于得将播州兵为前锋,六月班师。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李应祥平越内崔诸卫,师旋。徐元泰益征播州、酉阳诸士兵,合五万人,令李应祥督边之垣,朱文达及周于德三道入讨邛部属夷,以其地置屏山县”。这些信息,只能说明李应祥有可能在万历十五年经过龙泉,并没有出现“见田”字样,查李应祥亦未有过“见田”这一称谓。

  二说,南京刑部员外郎李贽闲游贵州,来到龙泉时书题。理由是,凌礼潮《李贽年谱》:“ 李贽1560年 34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以后便离开南京。直到1571年 (隆庆5年)45岁,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后升为郎中。”又李贽著:《李见田邀游东湖二律》:“ 不到西湖已十秋,兴来涉越便杭州。眼前空阔烟波冷,天际微茫玉树浮。两岸桃花飞小艇,隔溪渔火宿芦洲。行人本是遨游客,何况当年李郭舟!”;“湖上风多白昼阴,水云深处是禅林。清歌一曲令人醉,银烛高烧不自禁。游子他乡双白发,将军好客千黄金。莫邪长剑终须试,未许扁舟独鼓琴。”这则资料只证明李贽官至将军,有“见田”这一称谓,但未见他到过龙泉的任何信息。

  三说,明封镇国将军乌撒指挥李文龙所题。依据是:1986年版《贵州书画家简论》、2000年版《贵州历史人物》均载:“李文龙,字见田,一作砚田,彝族,明朝贵州乌撒卫(今贵州威宁县)人,生活于明朝天顺至弘治年间(公元1457-1505年)。工诗赋,擅书法,所到之处,往往咏诗题名”。又,《威宁县志》、民国《宣威县志稿》载:“双霞洞在城西十余里……明指挥李文龙于洞(南口)侧石壁镌‘双霞洞’三大字,西向洞门亦镌‘洞云含雨润,山月弄晴辉’十字,近人颇有题咏以纪逊国之事”;“桃花溪 在可渡河滨,明乌撒卫李指挥凿九曲池游玩其中,其迹现在”。另,凤冈县城龙井石刻:“源头活水”落款“见田”书。这三则资料只说明:一则,李文龙有“见田”称谓,其官至正三品,可称将军,但生活年代与“夜郎古甸”石刻不太符。二则,龙井石刻“源头活水”,只落款“见田书”三字,即无年代,亦无“李”和“将军”字样。

  此上述三说,各执所理,但均是旁门侧证,实谓孤证难立。因此“夜郎古甸”石刻还有待深考,本人正想学习这方面的基础功课,祈求有所新发现,毕竟它是一处稀有的“夜郎”物证,又是县级文物,这是后话。本文重点要叙述的是,离此摩崖仅一小山之隔的另一石刻“曲水流觞”。

  清石刻“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石刻,位于距“夜郎古甸”摩崖仅500米的田边岩壁上,前为肥沃田畴,后乃清代“卢家花园”遗址,两摩崖石刻间仅有一小松丘相隔。“曲水流觞”四字为楷体深阴刻,每字55×50公分,距此10米远的石壁上另有石刻序文,其正文因石面严重破坏(据说是文革期间人为所致)已无法辨认,唯有落款“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春花朝,龙邑人张鹏程谨书”还能确认。

  何为“曲水流觞”呢?在中国古时候,三月的上巳节初春伊始,人们出门踏青沐浴,要举行祓楔仪式。即众官民庶于流淌之河水溪流中沐浴,除灾祈福,曰:“洗濯祓除”。祀毕,众坐溪水两旁,置觞(古时饮酒之杯,常为木制)乘酒于弯曲溪水上方,任其顺然漂流,觞停至谁人跟前,即赋诗一首,如若不出,则罚酒一觞,彼此相乐,故称“曲水流觞”。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

  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贵族门人、浙江会稽内史王羲之,偕政要宦官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祭毕,王羲之等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文会。此盛会中,成诗三十七首,王羲之现场将诗收录成集,且乘着酒兴挥毫作序,书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和“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兰亭集序》亦被称为盖世“禊帖”,“曲水流觞”之斯文雅风,则从此盛传于文化发达地区。

  但在清乾隆年间的贵州,多半地域还是苗獠、汉夷杂居的偏隅蛮地(《贵州土司史》、《清实录》等有载),汉俗还很薄弱,龙泉(今凤冈)更属偏僻,为何会在“夜郎古甸”这个地方,镌刻“曲水流觞”来附之风雅呢?是否曾真有群贤文士在此吟诗赋词,或汇集成册呢?这些疑问不曾有人知解,亦无史载可查。

  “夜郎古甸”摩崖在《凤冈县志》、《凤冈文物志》等有所记载,但近在尺尺的“曲水流觞”石刻距今已230多年了,却在凤冈史料上找不着只言片语。 究其原因,一是凤冈从清康熙四十八至上世纪九十年代,280多年间未修官志,野史更是未曾有闻。二是石刻序文严重破坏无法辨认。于是,“曲水流觞”石刻虽已列为县级文物,但其追根溯源之事至今空白。

  为解开凤冈“文物”史上这一大谜团,加之骨子里秉存的乡土情结和责任,有干国禄、罗胜明、安斯旭、秦智芬、冷启芳、杨超以及笔者等一帮文史爱好者,自组自费数次前往该地,穿树林、越溪谷,采访卢氏后人,拓片辨认卢氏碑文,历时近一年时间,终得拔开“谜雾”见其影。

  松沪知县卢师武

  “卢家花园”这一地名,不知从何时起一直沿用至今,现已看不到花园的模样,连宅基基石类均荡然无存。在寨后山坳上,前几年尚存一清代冶炼土高炉(近来因种茶而毁,幸有图为证),又在寨前的稻田里发现一染布古石碾。据当地杨姓人介绍,此处原是卢家的花寨,后来卢家败落,杨姓人迁居于此仅百余年,发展至今十余户人家。

  寨中既无遗迹可考,我们一行只得在周边山林中去寻找蜘蛛马迹。终于在数座卢氏族人墓碑中,有一座刻有“清故勅授文林郎显考卢公慎斋府君老大人之墓”的墓志,引起了大家的特别注意。此墓除有两块正碑外,两侧各有一块墓誌铭碑,其碑文:“就其势之高低,平涧建亭,凿池后,因其山水之纡涂,引以为流觞曲水,镌石以志”,从这段话里的“流觞曲水”字样立刻感知,墓主人与“曲水流觞”石刻应有关联。因此,我们将四块墓碑进行了清洗拓片。

  由于碑面残损之故,有一主碑的大半文字消失,两块墓誌铭碑的少部分文字无法确认,不过能知晓其主要内容和含意。现将墓志碑文录于下(文中方匡为无法辨识文字,下刬线为不确切文字,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文林郎承杨公墓囗志:府君,讳师武、字承杨、号慎斋、行六。宅心仁孝,赋质刚方,生才十岁,诰封修职郎。王父元伯公即捐馆舍,府君壀踊号泣,几不欲生,天性纯孝,自幼巳然长事。

  王母克尽子职,家本贫俭,而竭力经营,备极色养,每以不克事,王父恨。昆弟之间怡怡如,性敏好学,尤喜作诗,年二十以第一名入庠,旋即食饩,后优举孝廉,辛酉科以遴选贡于成均, 朝考毕即行归,省王母。

  癸亥,王母雷氏老儒人卒,哀痛弥甚,衣衾棺椁及葬祭,俱皆如礼,春秋生忌必斋戒,竭诚以祀邑,终身如一日也。

  己巳正月,璐生才弥月,府君即束装北上。辛未捡发江苏试用,历知新阳、嘉定、宝山、崇明、震泽、娄县、上海诸县事。性严毅亷,介不敢干以私治,狱率多平反,民无冤抑,严行保甲,盗贼屏迹。扶良善,抑豪强,所至之处,民成畏而怀之。当时有卢青天之谓,今苏州石湖寺前尚有卢青天碑石,家中所藏万民伞、千军套,乃任宝山时军民所送也。

  府君善政累累,璵等尔时俱樨幼,不能悉记。曾忆在嘉定时,有前任误以无辜问人命,低价者狱既成。府君莅任,其人极呼冤,乃为缉得真凶,白其冤而释之,而于前任仍委曲成全,俾免例议不自以为功。上宪接见时叹曰:‘君存心若此,子孙后必昌光,此其全豹之一斑也。计游宦江苏十余年’。

  今上南巡,履办大差,苏州寒山别墅皆府君经始,其后曾绘一图藏之于家,今尚存。

  又办水园,御赐文鱼五尾;一半寒山,御赐库缎一匹;一办护送红灯,御赐克食一匣。历受!”

  据此碑文得知,卢师武排行第六,10岁丧父,靠母亲抚养,20岁(1732年)以第一名入县学文生,且为享受国家补贴的优等生。29岁(1741年)时,以全县一个名额选入京城国子监(皇家最高学府)为拔贡,取得进士资格后,参加了京城保和殿的国家最高等级考试,考毕即返乡侍候其母雷氏直至作古。39岁(1751年)才赴江苏试用,当了新阳、嘉定、宝山(乾隆十八年——十九年)、崇明、震泽、娄县(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上海(乾隆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几个县的知县, 其中任宝山、娄县、上海三地知县,均见当地县志及上海旧政权志有记载,宝山、娄县县志亦注明卢师武为贵州龙泉人。

  又知,在任知县期间,善政颇多,享有卢青天的美誉,宝山军民送给他万民伞,苏州石湖寺前立有“卢青天”德政碑。他在江苏为官十余年,又履办大的差事,如为皇上(乾隆皇帝)南巡经造苏州寒山别墅、办水园、办护送红灯,均得赏赐。

  解组归来培胜景

  卢师武在苏沪功成名就,为何其家乡会有“曲水流觞”胜景呢? 为了便于说明,本节再将另一墓铭碑文录于下(碑文中有下划线为不确定文字,标点符号乃作者标注):

  “皇!恩光三一,时德才名著于上下两江,既而解组归来,囊槖萧然,毫无长物, 俊游囗囗,食贫如故。然遇道路阻不便人行者,即捐资平治,有婚嫁、丧葬无力者,随力资助。好善乐施,惟日不足。

  庚寅冬,以食指渐繁,筑室于别业国家沟。析玮与玟之宅前,有弃地一幅,就其势之高低,平涧建亭凿池。后因其山水之纡涂,引以为流觞曲水,镌石以志。即景,列之为四,曰:玲峰双池;曰:层峦耸翠;曰:石潭印月;三桂连科。皆为诗以咏其胜。凡一竹一木、一花一石皆府君亲手培植,盘桓其中以娱晚景,名其园曰:三桂当道。

  亲友闻其胜,一再过赏,书联题额,吟咏连篇,邑中传为胜景。尝亲身灌溉,日以为常,不见倦容。璵等即欲代其劳,则曰:吾自乐此不疲,且以习勤不使筋骨怠惰,亦聊效古人朝夕抱雅,凡出入之意也。居恒训,璵等以孝友和睦,曰惟和气乃能致祥,性喜质朴,每以忠信立身,勤俭持家为教 。

  己亥岁,璐以遴选入都。奉旨,此次拔贡,着在四库馆效力,年满照例从优议叙。璐遂止于京邸,顾念府君年迈,未能承欢而远违膝下。

  壬寅,客欲图归,省府君,闻之遣书曰:“吾年虽已古稀,而精神矍铄,尔母以为念第安,时听命以图上进,归何为乎”!得书,谨奉严训,窃冀府君庶几多,历数年或得升斗之禄,以养稍尽乌私。

  讵期,癸卯冬,府君气渐衰弱,甲辰春正弥甚,二月朔后,谓璵等曰:“吾将逝矣,其预备后事,遂不复言。”至初十告终。

  生于康熙壬辰年十月初八酉时,卒于甲辰年二月初十酉时,享年七十有三,葬于三桂园左之高岗。

  元配杨儒人,娶侧室周、王两儒人,子八人。长,光璵,娶陆氏;次,光琳,娶简氏;次,光璐,丁酉科遴选四库馆抄录官,娶白氏,继娶唐氏;次,光璿,廪膳生,娶黄氏;次,光瑞,娶安氏;次,光现,娶朱氏,皆杨儒人出。

  次,光玮,娶安氏;次,光玟,娶潘氏,皆庶母周儒人出。

  女三:长,宇邑之太学生安宏文公长子;次,宇邑之太学生阮宽二公长子;次,宇邑之庠生安耀武公第三子。

  谨侒!府君嘉言懿行,不能悉书,遂敬述其梗概矣。

  璵等序以志,之于石,以昭示子孙,俾知所继迹云。

  孝男 光璵等泣血谨述

  乾隆五十年季冬月 谷旦”

  据该碑文可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卢师武54岁时,正值德政旺途时期,却突然辞职,回到家乡已是两手空空。虽贫如初,但还是尽力施舍行善事;58岁时(1770年),他在儿子光玮、光玟的住房前,建亭修池,开沟引水,栽花养鱼,约集文人赋诗饮酒,誉为“流觞曲水”之景,刻“曲水流觞”四字于石;63岁时,有龙泉人张朋程书序于“曲水流觞”石刻旁。

  卢师武在卢家花园周边,另打造有“玲峰双池、层峦耸翠、石潭印月、三桂连科”四个景点,合称三桂园。这四景如今还能见其概貌。卢家花园的当门,是大片粮田,由“神龟塘”(笔者命其名。因该水源处有一自然石极似龟)自然而出的溪水蜿蜒于田畴间,形成天然太极流淌图,其四景就镶嵌在“太极图”的东侧。

  由于美景,四方亲朋常来欣赏,书联吟诗,作品连篇,在龙泉传为佳话胜景。卢师武则常浇花种草,安度晚年。当他67年(1779年)时,他的三儿子光璐又以一个名额入选京城拔贡,派遣在《四库全书》编著馆从业;卢师武70年时,子光璐想回家省亲,却接到父之家书,劝诫他以事业为重,不必回来;卢师武71岁则身体渐衰;72岁(虚岁73岁,1784年)寿终,葬于三桂园左侧山岗,即今卢家花园左侧山上。

  又知,卢师武一生取有一妻二妾,其妻杨氏生有六子,三子光璐、四子光璇取得功名;妾周氏生有光玮(官至陕西候补分县,有碑可证)、光玟二子;妾王氏未有子女(有碑可证)。杨氏不知何方人氏,周氏、王氏皆江苏省城人。

  从碑文中猜测,卢师武在江苏为官已十余年,正值惠政旺年时期,却突然去官回乡,应有所隐情。回家后,因心境复杂,家境颇宽,则致力于晚年生活的质量。在他优裕的家境中,更祈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因而,以效仿王羲之兰亭修禊的“曲水流觞”方式,约集乡邻达官文士,常来卢家花园聚会,以饮酒、吟诗、赋词为精神生活的至高享受。当然,这种文人盛会,条件较为苛刻,即头首要有钱有势,又要自身热爱颇深,还要广结文缘,才有人附和,氛围才够热闹,才能长久。

  在乾隆时期的龙泉乃至贵州全境,“曲水流觞”之高雅文会,是少有人能为之的。因那时的龙泉还是“生苗”为众的夷地,通晓汉文化之人稀少,能吟诗作对者更是凤毛麟角。此说在清乾隆《四库全书·贵州通志》、清嘉庆《百苗图》等图志中即有记载。那么,卢家花园这个偏避之隅,靠什么举行兰亭那么高雅的文贤集会呢?这必须得了解卢家的那时的家道,才会知其所然。 (未完待续)

卢家花园正面全景

卢家花园-.“曲水流觞”.石刻

见田李将军过此书:“夜郎古甸 ”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