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松桃长兴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何 博
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作为推动我省农业转型升级、体质增效,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平台和主载体。松桃自治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主导,特色优势,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民实惠”的发展理念,打破传统格局,推进传统农业设施转型,全力支持松桃长兴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子。
科学规划 布局合理
地处黔、渝、湘两省一市结合部的松桃长兴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是2013年贵州省10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面积6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拓展区5万亩。涉及长兴、黄板、迓驾、木村4个乡镇35个村,覆盖10.5万人。
自2013年7月园区启动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目前,园区主导产业突出、功能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初步形成以中药材为主导,以畜牧规范养殖、生态休闲观光为配套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生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园区坚持高标准、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一轴五区四片”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形成了以迓大二级公路为轴,以中药材冷链物流加工展示区、育苗快繁区、标准化种植区、规模养殖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功能区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以长兴、黄板、迓驾、木村两乡两镇四片。采取田间地头种植草本中药材、荒坡荒土种植木本中药材,母本药材与草本药材套种模式,大力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
狠抓服务 完善设施
园区通过建立综合服务协调组,发扬“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工作精神,动员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积极为园区各项建设排忧解难。同时,制定工作和责任分解细节,调动各部门、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园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服务队伍。核心区长兴镇成立农机服务队,田间管理服务队,科学技术服务队和劳务服务队,为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聘请中高级职称园艺师、畜牧师9人,为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等帮助其提高相关种植技能和知识水平。
二是实行部门挂帮机制,明确省、市、县扶贫部门对口帮扶、并派出会管理、懂技术、能经营的领导干部帮扶园区。通过挂帮机制,带动核心区15个行政村25个专业合作社,2万余群众种植白术、牡丹、杭白菊等中药材。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园区道路通畅、灌溉方便、用电便捷,为农业园区建设创造基本条件。2013年以来,已建成园区通村公路40公里、机耕道路26公里、作业便道20公里、排灌渠道26公里,人工湖3口,大型供水池2口各1000立方米,小型蓄水池30口,现代喷灌管道设施12公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太阳能杀虫灯等基础设施。
创新模式 拓展链条
松桃中药材产业示范园率先在全市建立土地流转电子数据库,挂牌成立长兴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成立土地流传服务工作站,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签订了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土地流传协议。目前,已打捆整体流转土地3万亩,其中核心区1.3万亩,拓展区1.7万亩。通过创新模式,园区凭借土地流转,企业搞种植、生态庄园经济,带动农户就近就地就业2.1万人次,农民通过园区各类收入增收180余万元。仅2013年,通过园区建设,就近就地带动农户2800多户参与,102万人脱贫,园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1元。在种植模式上,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市场”等模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此外,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在药材种植和销售方面,实行外引内招,健全市场体系,培育扶持各类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2013年以来,通过政府带队,赴安徽、上海、广东、湖南、重庆、贵阳等省内外,进行招商引资,成功使7家企业入驻园区,引资金额12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