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62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12

“旅游之城”铜仁:生态美 梵净灵

□本报记者 张 洁 李 勇

  今年7月10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举办的“生态文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全球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评选结果揭晓。铜仁梵净山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贵州唯一代表,跻身“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

  7月12日,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隆重召开,主题为“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云集梵净山,携手弘扬生态环境与佛教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让慈悲、智慧、平等、宽容深入人心,让生态之美、人文之美造福人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梵净山,正以厚重久远的佛教文化和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依存,成为我国佛教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典范,日益聚焦着世界的目光。

  资源富集,“大交通”引领“大旅游”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铜仁“一山两江四文化”的旅游资源体系,其生态品质独特、景观品相一流、文化独具魅力,武陵主峰梵净山名扬中外。享有“天险乌江、千里画廊”美誉的“贵州母亲河”乌江,流经德江、沿河后汇入长江,既是贵州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又是铜仁正在开发的一条旅游黄金通道。在沿河县境内绘成壮丽多姿的“乌江画廊”,江水湍急、险峰壁立、山峦雄奇。“千里苗疆、王者之城”苗王城,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经历代苗王长期经营,逐步成为南方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城内扑朔迷离的“八卦迷宫”古巷道、神秘幽深的苗王大峡谷、陡峭隐蔽的苗王密道等,生动体现了战争防御性能和苗族同胞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是古老民族发展史、迁徙史的最佳见证。

  铜仁还有“天下神汤、可饮可沐”的石阡古温泉群;有致力于展现明朝以来贵州600年历史文化,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历史文化景区——大明边城;有迄今发现的地球同纬度地区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为完整、出露面积最大,极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思南石林;有世界罕见,经数千年汞矿开采冶炼遗留下来长达960公里的“地下长城”——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极具震撼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铜仁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杭瑞高速、思剑高速公路开通,以及即将通车的沪昆高铁,形成铜仁至周边怀化、凯里、黔江、吉首等城市2小时高速公路圈,至贵阳、长沙、重庆的1.5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和4小时高速公路圈。同时,铜仁机场实施改扩建工程,开通贵阳、广州、北京、长沙、深圳等航线,扩宽了“空中通道”。如今,立体化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梵净山、苗王城等重点景区游客人数迅猛增长,去年国庆和今年春节、五一小长假期间,各主要景区游客数出现“井喷”,创下接待量新高,梵净山景区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第二、苗王城景区位居全省第七。此外,各地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宾馆酒店入住率居高不下,“大交通引领大旅游”日益凸显。

  多措并举,努力提升景区竞争力

  良好生态是铜仁的第一战略性资源。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明确了“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源就是铜仁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并确立了“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的发展战略,将文化旅游业提升到“一业振兴”的战略高度。

  在产业布局上,把旅游资源条件好、差异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环梵净山周边“一区五县”(碧江区、江口县、松桃县、印江县、思南县和石阡县),划定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以创新区发展引领带动全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规划建设上,完成了《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规划》、《环梵净山“金三角”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发展规划》及列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的13个重点旅游景区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在发展路径上,大力加强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作出“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的工作部署,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星级景区打造有机结合,制定了《铜仁市星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评定标准》。今年已启动玉屏茶花泉、松桃正大茶园等10个农业园区景区化示范建设工作,并创建大明边城等14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旅游与文化融合。

  为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5个100工程”要求,围绕旅游产业理念、产品、业态、格局、营销、服务“六个升级”,以13个景区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动梵净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力推进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创新发展。坚持“山上是吸引力、山下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则,利用山上佛祖、山下天王罗汉的大寺院大景区理念,着力恢复“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寺庙群,规划建设环梵净山旅游公路沿线“四大天王寨、十八罗汉村”。充分利用梵净山现有的佛教场所,开展礼佛朝圣游、弥勒道场体验修行游等佛教文化系列活动,申请创办梵净山佛学院,力争将铜仁打造成世界佛教胜地。

  全面启动“智慧旅游”建设,旅游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梵净山景区成功纳入贵州省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实施了11个A级景区公共无线网络覆盖工程。同时,高标准建设环梵净山山地运动休闲基地、养生度假中心,打造梵净山特色旅游产业“升级版”,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2013年,全市12个重点景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8.05亿元。亚木沟、思南石林等一批新景区精彩亮相,梵净山、苗王城等老景区提质升级、焕发新颜,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铜仁的旅游产品体系,景区综合接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目前,该市A级景区增至13家,其中4A级景区有7家,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已显著增强。

  鼓励银政、银企携手合作,推进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2013年3月,铜仁市梵净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入首期资本1.1亿元,先期开展对梵净山景区、苗王城景区及九龙洞景区的投融资工作,在市级层面上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填补了旅游融资平台建设的空白。随后,该市各区县亦全部组建了自己的投融资平台。据统计,去年全市旅游融资平台共融资达12亿余元。

  创新营销,将迎来“大旅游时代”

  近年来,铜仁市依托杭瑞高速、思剑高速、沪昆高铁客运专线陆续开通,大力开发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华东旅游客源市场,巩固珠三角、湘渝川等传统旅游客源市场。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梵净山生态文明佛教文化国际论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国际邀请赛、旅发大会暨梵净山文化旅游节、“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第五届沙子赏李花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周”等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铜仁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利用招商引资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到重庆举办铜仁旅游资源暨招商引资推介会,赴广州参加“迎接贵广高铁时代——贵州珠三角旅游投资座谈会”。探索利用市级主流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营销,在铜仁市广播电视台开通旅游频道,为来铜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探索与区县、企业联合开展宣传营销,到重庆举办“2014梵净山杜鹃花节新闻发布会暨梵净山西线·印江避暑之旅推介会”,重庆市老年协会把铜仁作为其避暑目的地。组织相关区县、景区、旅行社参加首届苏州国际旅游交易会,并召开铜仁旅游资源推介会,从今年4月起开通武汉旅游专列和旅游大巴,迎来了苏州首发团。加强与凤凰、张家界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梵净山—凤凰古城—张家界、铜仁—遵义—重庆等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宣传的强势推进,促进了入铜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客源市场不断巩固,新兴客源市场呈多元化增长态势,主要以上海、浙江、苏州等省(市)长线游为主,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2.3 %。

  据统计,2013年铜仁市共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同比增长26.3%;旅游收入157.09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今年1至6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317.54万人(次),同比增长30.94%;实现旅游收入98.54亿元,同比增长39.81%,旅游收入增速位列全省第三。铜仁旅游业正呈现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融合增强、带动效应提高的喜人态势,即将迎来“大旅游时代”。

  铜仁的“社饭”

  自古以来,铜仁方圆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饭”的传统习俗,至今仍保持这一遗风。据《铜仁光绪府志》载:“三月清明前后数日,翦白纸挂于祖墓上,谓之挂青;若服未阕者,先于社日扫墓,以野菜和饭祀之,谓之社饭。”铜仁古代社日祭祀的习俗,发展为今天社日以“社饭”祭祖,内容无多少更改。每年立春后五戊为春社日,家家必备春宴扫墓,或全族聚群宴,仪式隆重、场面热烈。外地亲朋好友若适逢此时来访,即可参席“社饭”。

  铜仁红薯粉丝

  红薯粉丝又名红薯粉皮、活结和红薯粉条。铜仁红薯粉丝的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较高,产品以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境内17乡镇所产优质红薯和地表100米以下优质泉水为原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精心加工而成。其具有久煮不烂、清香可口、食法多样、丝条粗细均匀、呈半透明状态、无并条碎条、手感柔韧、弹性良好等特点。目前,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梵净佛光

今年3月17日,铜仁高规格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

组织开展“国际旅游小姐·走进多彩贵州·感悟桃源铜仁”主题活动。

2013年12月3日,铜仁旅游客运站(贵州省首个旅游客运站)正式揭牌。

苗王城太极图

国际篮球巨星姚明在梵净山。

今年7月12日,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梵净山举行。

石林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