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75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5-21

  以民营经济的大繁荣推动我省经济的大发展

  □帅 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方针,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态度。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给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就贵阳市而言,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1000亿元以上。可以说,持续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支撑之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省面临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转入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历史重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更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以民营经济的大繁荣推动全省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认真完善相关政策并抓好落实。发展民营经济,重在落实政策,规范政府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切实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构筑起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及时废除现有政策中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加紧细化优化“过于笼统”的政策措施,确保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并完善政策宣传培训制度,把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宣传和培训工作重点,提高民营企业应用政策的水平,提升各级干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能力。建立部门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沟通交流,加强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民营企业反映的涉及行政法规、政策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着力抓好解决。

  二是以制度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环境,是影响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认真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提高投资人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建立发展环境评议制度,可委托社会组织对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资源分配、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议;制定考核办法,强化对各级政府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考核。完善行政审批事项代办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普遍实行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执法检查报批制,实行“全程代理”或“一条龙服务”。建立企业行政投诉救助制度,完善有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的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真正让民营企业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敢说,说了又不怕”,让有关职能部门接到投诉时,“敢管,管了能有效”。

  三是以强化服务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绩效。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提高人力资本使用绩效;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培养企业树立优质经营的理念,提升应对发展的能力;建立经理人才数据库,鼓励创建猎头公司等高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强化市、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重点构建融资担保、企业人才培养、代理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加快企业规模扩张,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财政对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组建中小企业技术联盟,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的综合实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创造一批全省名牌、中国名牌、国际品牌,提高“贵州制造”市场占有率,提升贵州制造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四是以创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下,“融资难(贵)”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烦恼。各级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快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在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条件下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设融资担保体系,成立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级体系和符合市场原则的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及奖励机制,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开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为企业融资提供第三方担保,缓解民营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制度,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放大担保的效益和担保倍数,放大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五是努力形成并壮大民营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我省也不例外,据了解,2013年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的111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1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产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将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当前,要坚持集群发展,着力壮大民营产业集群,引进龙头企业,做好园区规划,实施示范工程,放大集群效应。立足全省现有的产业园区建设实际,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为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百亿企业、千亿集团和千亿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努力放大集群效应。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