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中国城市名称的来历
华夏文明纵观历史五千余年,中国许多城市经历过战争、成为过历代国家的首都,这些都赋予了城市深厚的文化色彩与丰富的历史底蕴。今天,一起跟着小编看看这些名城古镇的“前世今身”吧。
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从战国时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置县,正式称之为成都,到现在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成都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据典籍记载,是和秦灭蜀以前,居于此地区的古蜀族分不开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据《蜀王本纪》载:“时(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在古蜀语中,蜀音du,都亦音du,前一个du代表族称,后一个du代表地称,时中原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已亡,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了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考虑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成,据《仪礼·燕》:“笙入三成”下注日:“三成,谓三终也”,成即终结之意。 《广韵》亦解释为:“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郫)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即蜀终结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灭亡前的都城之意。
南通:是江苏名城。这座城市古名曾是海陵地、崇山、静海。五代周显德五年(九五八年)才置州,叫通州。到了清代雍正初年,又升为直隶州。至于“南通”之名的由来,那是清雍正之后的事。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一一五一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 “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一九四九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贵阳:之名最早始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一书。为什么叫“贵阳”呢?该书说:“郡在贵山之阳故名。”古代,在地名的命名中,常以所在地附近的山水阴阳向背取名,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就是说,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这贵山在何处?同一部书中记载:“贵山,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鸦关在其后。又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从里程、山势、鸦关的位置来衡量,贵山当是今天六广门外的关刀岩。一五六八年(明隆庆二年)六月,明王朝政府将程番府由程番(今惠水县)移至今贵阳池。第二年,即一五六九年(明隆庆三年)三月,改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正式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开始于此。但是,早在贵阳府成立前一百年,“贵阳”作为地名已经出现,距今至少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也是我国著名的“泉城”。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为古水名,又称大清河,一八五五年被黄河改道夺据,成为黄河下游河道,如今故鲜为人知。在遥远的古代,济南地方众泉竞涌,湖泊密布,南依群山,北临济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泺”指古泺水的发源地--今济南市内的趵突泉。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败齐兵于历下。“济南”作为地名,始见于西汉初年。据司马迁的《史记》载:汉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八六年以前已设置济南郡。以后各代,济南地方治所的称谓虽时有所变,但均以“济南”为地名。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省,济商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四年,以砖石修筑城墙,周廓十二里。
厦门:厦门的“厦”是下的雅化,而“门”是近江河,沿海岛屿地名习俗的用字。翻开地图,查查辞典,我国沿江河、近山川、临大湖的城镇,的确有不少地方用“门”字构成地名。湖南省的“石门”、湖北省的“荆门”、“天门”,此外,尚有温州口的“大门”,广东省的“江门” 、“崖门”、“磨刀门”,珠江口的“虎门”等等。可见沿海岛屿地名以“门”字命名是习俗。岛屿的得名往往是渔民或航海者根据海域的流势急缓、回旋等特点命名。海道交通港,尽管岛上未曾开垦住人,每一个港段就都有它的地名了。“厦门”这个港名也脱不了这种习俗。厦门西部的“海门”,因位置在九龙江口,九龙江的北澳、西溪、南溪在浮宫口汇合,到了海门岛屿附近入海,晴天少雨时节溪流不大,在这咸淡界线分明,故有“海门”之称,意思是九龙江水至此入海。溪流稍大时,随着九龙江水奔流直下的流沙,到了鼓浪屿的倒流处,又卷回鼓浪屿海滩。这里的“倒流”回卷,历史上渔民称“上门”又称“尚门”、“顶门”,附近的山称“倒流岭”又称“旗尾山”,解放后改为“英雄山”。综上所述,“厦门”这地名是根据海港水流回旋而得的,它与最先接触的航海、渔业的发展有关,也可肯定这地名是在“嘉禾”等雅称之前。
澳门:开埠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前澳门归属广东的香山县管辖,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为中山县,“澳”字在古代的解释,就是与外国人通商的地方,早在明代就已经有香山这个名称了。澳门之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据《澳门纪略》书上记载:“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凼仔、路环、大小横琴四岛),海水纵横成十字,或曰十字门……故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可能指东望洋山及西望洋山)相对如门云。” 古时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处,多称为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所以澳门得名的由来,很可能也是根据当地其它地方习惯命名而得。
香港:这个名称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以下几种传说:一、由“红香炉山”一名演变而来。据说清初在铜锣湾海旁有红香炉从海上飘来,于是村民便在沙滩上建庙,庙后的小山便被命名为“红香炉山”,由此演变成“红香炉港”,后简称为“香港”。二、芬芳的港口。香港早期常有外国商船停泊,水手们上岸浏览时见遍地是芬芳的野花,他们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芬芳的港口,于是被译作“香港”。三、鳌洋甘瀑。据说在香港附近有一山溪,是行船者喜欢汲取的溪水,被称作“香江”,其入口的港口被称作“香港”,而全岛也被叫作 “香港岛”。四、与“香水”有关。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水,名叫“莞香”。种香及制香盛极一时,不少居民赖此为生。莞香先运至九龙的“香涉头”,然后运到石排湾(香港东北),再乘艚船运至广州甚至江浙一带,所以运香木的海湾就被称作“香港”。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称为新疆,始于清代。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了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一七五九年又平定大小和卓,天山南北全入清朝版图,归伊犁将军管辖。对当时清政府而言,是新开辟的领土,故习惯上被称为“新疆”。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将伊犁将军辖区改建为新疆省,新疆成为正式政区名。我国历史上将新收复的疆土泛称为“新疆”的,可追溯到宋金时代。绍兴九年(一一三九年)宋金和议,金朝同意归还陕西、河南地。南宋下诏曰:“诏新疆县令自今并差文臣。自建炎间,始置武今。刘豫因之。论者以为不学而从政,民间被害甚众,故复用文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卷130绍兴九年七月甲申)绍兴九年十一月已卯:“上谕辅臣曰:新疆百姓凋弊,无往年十之一,而官吏患如旧,何以赡之。可令遂路监司并省,庶宽民力。” (同上书卷133)以上两处“新疆”指新收复的河南地。绍兴十年正月癸巳上谕秦桧曰:“新疆各宜屯兵以守,得之虽易,不可以易失之。……又曰:陕西弓箭手最为良法。神宗开边,当时甚盛。今闻其法浸弛,官司擅行役使,宜严行禁止”(同上书卷134)。此“新疆”又指新收复之陕西地。
江西:江西的初名是以唐朝开始的。“江西”的初名是以唐朝开始的。自汉至隋,被称为“江西”的其实并非今日江西。因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转向斜流,北下南京、浦口,故有江东、江西之称。唐以前的“江西”,实指长江北岸,即今江苏六合及安徽庐江一带。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管辖八州:洪州、袁州、信州、抚州,共领县三十七,其疆域与今“江西省”相当。史家为省略纪事,常将“江南西道”简书为“江西”。唐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唐德宗李适封曹王李皋为洪州(今南昌)刺史,江西节度使,于是江南西道得名“江西”。宋天禧四年(一○二○零),将“道”改为“路”,江南分为东、西两路。金陵(今南京)、豫章(今南昌),俱在江南,然而对豫章而言,金陵居江南之东,豫章居江南之西,故宋代以金陵、太平、宁口、广德等地为江南东路,而江西全省为江南西路。但在唐、宋之时,人们称“江西”,仍含有“江南”之意。一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间(公元一二七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江西为行省之一,江浙为另一行省,而不再有江东行省了。自此,“江西”之名始趋稳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