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乘势而为
——威宁自治县实施“三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潘 建
2011年以来,威宁自治县在“三化”同步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总结,创新地提出了:“三化兴三农,城乡共繁荣”、做好“三篇文章”(即农村的文章到城市去做,农业的文章到工业去做,落后地区的文章到发达地区去做)、落实“三个舍得”(即舍得土地换城市,舍得投入建园区,舍得付出换幸福)、抓好“两个围绕”(即围绕产业招企业,围绕企业抓产业)等一系列全新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为威宁加快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提升产业化,促进“三化”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快速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威宁自治县全力推动“三化”兴“三农”,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集中。进一步充分利用和把握好三者间的依存和互补关系,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围绕产业招企业,围绕企业抓产业,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间的资源充分流动,互相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
围绕“水光风、煤化工、锌铜铁、制造业、烟农畜、园聚集”的产业思路,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幅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以威宁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核心,着力破解开发区建设中的体制、机制、人才和管理上的瓶颈,构建高效运转的发展平台。以五里岗产业园区为重点的威宁经济开发区已完成第一期近10平方公里水、电、路、场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接纳入园企业45家,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轻纺电子、装备制造、物流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引领全县工业集群化、产业化发展的制高点和集聚区。能矿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夯实,资源储备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涉及4488平方公里的整装勘探将使威宁自治县在原有14.3亿吨基础上新增35亿吨以上煤炭资源;风电、水电、太阳能为主的绿色能源已形成37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在建68万千瓦,预留开发量还有150万千瓦以上,2×66万千瓦火电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
认真谋划城市空间布局
围绕“适度的人口规模、便捷的交通通讯、合理的土地利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治安秩序、完备的功能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发展重点,以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市为发展定位,按照“新区开发为主、老城改造为辅、路网引领布局、产业支撑空间”的指导思想,认真谋划城市空间布局。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总规和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城市形象设计》、《草海生态旅游规划》和给水、排水、电力、绿地、交通等专项规划,使城镇化发展依规而行、有序开展。着力培育迤那镇、东风镇等次中心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形成一批功能完善、内涵丰富、品位高雅、产业定位明晰的集镇群,加快乡改镇、镇改办进程,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主城区通过南部依托草海和北部依托工业园区,使产业与就业充分衔接,实施“两翼”带动战略,促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逐步将高中向县城集聚,寄宿制小学、重点卫生院等向乡镇集聚,最大限度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进城置业安家,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农业结构提速转型
围绕“粮食品种调优,经济作物调宽,流通体系调畅,支柱产业调壮,畜牧效益调高,土地使用调活,农机事业调快,经济总量调大”的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速转型工程,积极推进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100万亩经果林基地“五个百万”工程。以群众稳定增收为重点,加快良种繁育、规模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品牌体系建设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涉农龙头企业,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有效衔接、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核心区6平方公里、试验区30平方公里、拓展区100平方公里的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用抓工业园区的方式抓农业园区,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进程,集聚一批具有高效农业示范、生态科技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的项目,为全县农业现代化提质上档探路子、作示范。
“新时期扶贫开发样板”
贵州电视台曾对威宁自治县作了《去威宁看变化》四集专题报道,该报道对威宁自治县“三化同步”所取得的初步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真分析威宁的发展之路,“三化同步”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明显。2008年威宁自治县一二三产比例为40.37:27.18:32.45,到2012年这个比例为31.29:30.57:38.14,说明威宁自治县“三化同步”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建设城市路网近100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9年的8.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近30平方公里,建成迤那镇、东风镇、板底乡等特色小城镇16个,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17.72%增加到2012年的26.69%,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并获“省级文明县城先进县”称号。去年上半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28亿元,完成增加值16.7亿元,拉动GDP增长了5.6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7.78%,工业已成为威宁自治县经济增长的最强劲的支撑点。特色农业有力助推了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粮经比从2009年的40.87:50.13转变为2012年的40.32:50.6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553元上升至2012年4861元,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连续3年被国务院(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单位)。通过“三化”同步发展,原本不是黑牌就是黄牌的“牌牌威宁”转变成了“品牌威宁”,连续三年在毕节市综合考核中获一等奖,先后获得23项国家级表彰,104项省级表彰。全国、全省分别有3个和23个现场会在威宁召开。2012年12月,全省、全国主流媒体把威宁作为后发赶超典型进行了集中报道。2013年1月,威宁应邀到中央党校作了《向贫困宣战》的报告。《农民日报》评论称“威宁是新时期扶贫开发样板”,相关媒体称“威宁是中国西部城市化浪潮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