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6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5-06

思辨“结晶” 言行“结果”

——民革纳雍总支“四上”实践扫描

□周春荣 陈恒礼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基层民主党派,民革纳雍总支对纳雍这片土地总是怀有一种责任和使命。民革纳雍总支的每一位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不忘理性的思辨与行动。翻开已经关上的2013年日历时发现,民革纳雍总支通过写在纸上、落在地上、放在心上、做在点上的“四上”实践,思辨化成了提案与调研报告的“结晶”,言行“结”出了帮教助贫的“果实”。

  写在纸上

  2013年底,一份题为《普赛河污染调研报告》的文本转送到纳雍县委书记郭华的案头。这份报告立足在普赛河上游污染源调研的基础之上,陈述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郭华阅读后,作出了重要批示,并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治理普赛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提交这份报告的,就是民革纳雍总支。

  为形成这份报告,民革纳雍总支环保监督中心多次派出人员,分头深入小树林、小龙井、沙田等10多家煤矿企业,访,看,听,查,记。小龙井煤矿的污水排放口、小树林煤矿的污水处理池,都留下调研者的足迹,更留下了调研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建议。

  真实比什么都重要,讳疾忌医是自欺欺人。本着为纳雍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公心,在市、县“两会”期间,民革纳雍总支的7名市、县人大代表和22名市、县政协委员围绕农业、医疗、教育提交了9件提案,其中《关于成立第三方处理医疗纠纷》、《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采纳。

  写在纸上的,还有民革纳雍总支党员在阳长镇核桃寨村、董地乡青山村、张家湾镇补仲村的调研文本——《浅析纳雍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经果林发展调研报告》等,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

  落在地上

  勺窝乡的巴雍片区属于“几不挨”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偏远山区。

  因为没有卫生院,老百姓伤风感冒得跑很远的地方才能就医。当地村民非常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卫生院和自己的医生。

  “瞌睡遇上枕头”,百姓的心愿正好对接上了民革纳雍总支的调研,巴雍片区建中心卫生院的梦想得以实现。

  从那天开始,民革纳雍总支就与民革天津市委对接、联系,50万元的援建资金注入勺窝乡,2013年7月15日开建了巴雍片区中心卫生院,并且很快建成,巴雍片区周边6个村的看病难问题迎刃而解。参与卫生院建设的村民郭正秀一家动情地告诉记者:“卫生院修好了,我们看病不再跑远路了,几十年来的困难终于得以解决了。”

  仔细算来,在民革纳雍总支成立一年多点的时间里,在支部主委郭正权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团结一心,不断与发达地区民革组织联动,通过招商引资、教育对接、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活动,共争取到省内外民革组织及爱心人士援助纳雍的教育卫生事业,共争取和引进援建项目3个,已投入建设资金110万元。

  放在心上

  2014年临近春节的这几天,办年货,添新衣,家家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家住姑开乡前进村杨家寨苗族村民组一对少年兄弟(哥哥16岁,弟弟13岁),“有父母,可父母的容颜早已模糊,有亲戚,但亲戚自顾不暇”,他们兄弟俩希望生活有些起色。

  “少年弟兄的心愿,由我们总支来满足。”郭正权在党员会上如是说。今年1月19日,民革纳雍总支号召支部党员开展了捐款活动, 40多名党员捐资4800元,为这对苗族家兄弟送上了新年的“爱心”。

  据悉,仅去年一年,民革纳雍总支发动党员及爱心企业家为阳长镇核桃寨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捐款11900元,为修建松山战役黔籍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捐款5400元。

  做在点上

  为更好地发挥民革纳雍总支司法界人才的作用,2013年8月,成立了民革纳雍总支法律服务中心,免费为困难党员、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总支作用,履行党员职责,2013年10月21日,民革纳雍总支社会服务中心、环保监督中心、“三农”调研中心宣告成立,连同之前成立的法律服务中心,已成为民革纳雍总支履行参政府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如今,民革纳雍总支的工作已步入“四轮驱动”时代。

  2013年11月18日,民革纳雍总支还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儿童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家庭农场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笔者还了解到,《普赛河污染调研报告》得到县委书记郭华和县长郑成芳的重要批示后,县环保局针对调研报告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了治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