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革贵阳市委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任务,狠抓自身建设,创新履职举措,打造社会服务工作品牌,并充分发挥组织“主力”作用,聚集党员“合力”能量,在参政议政的大舞台上,奏出了一篇令人概叹的履职乐章。
民革贵阳市委的履职乐章
□特约记者 陈恒礼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序曲:狠抓机关建设 筑牢履职根基
2009年10月24日,殷勤和陈应同一天到民革贵阳市委赴任。当年11月,两人分别师职民革贵阳市委与副主委,搭建了新一届民革贵阳市委领导班子。尽管有上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但看到当时民革贵阳市委机关部分工作人员的诸多工作陋习,两人还是深感焦虑。
“整个机关也就10来个工作人员,但协作关系差,职责不明确,经常出现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殷勤说,为了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工作新局面,新一届民革贵阳市委领导班子决定从机关建设入手,筑牢履职根基。
“机关是组织开展活动的载体,是工作运转的枢纽,发挥着组织、联络、协调、管理、服务等多项职能。”在殷勤看来,加强民主党派机关建设,打造一支高效、文明、团结、务实的高素质的民主党派机关干部队伍,对于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民革贵阳市委加大了机关作风整顿力度,强化了机关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陈应说,为了促进机关高效协调运转,新一届民革贵阳市委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机关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符合民主党派实际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同时,为了激活机关工作活力,民革贵阳市委还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进行了科学调整,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并制定了“分工不分家”的工作机制,使民革贵阳市委机关很快就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各项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殷勤说,现在,民革贵阳市委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目标清楚、职责明确、程序健全、运转有效、符合机关特点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机关工作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协奏:倾力参政议政 注重履职实效
在贵阳近郊的森林公园(图云关)里,铸有一座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雕塑。它和公园里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墓
共同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抗战纪念园。
“这是我们参政议政工作的一大硕果。”陈应告诉记者,这座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雕塑的铸建,和民革贵阳市委的一次调研密切相关:2010年初,民革贵阳市委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贵阳的相关史料展开调研。期间,民革贵阳市委了解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日子里,组建和指挥着150余个医务队、手术队和诊疗所在全国各战区展开救护工作,是中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医疗救护中心。据史料记载,在贵阳的6年半时间里,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直接救护的中国军民就超过了800多万,为我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不应该被历史遗忘,但现存总队部遗迹很少,殉职员工墓地难寻,‘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又不足以彰显救护总队功绩。”2010年2月,在贵阳市的“两会”上,民革贵阳市委通过提案建议设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旧址纪念园区”,得到了中共贵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经过相关部门调研规划后,兴建纪念园区的相关工作于2011年2月起得以逐步展开。
“始终把参政议政作为参政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在工作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12年,殷勤当选为贵阳市政协副主席。“责任更大。”他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民革贵阳市委的参政议政水平,机关深化了参政议政社会服务部和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的“双引擎”作用,精心挑选了民革党员中各种专业人才组成调研人才队伍,围绕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并采取不同形式及时向中共市委、市政府提出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意见或建议。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 殷勤介绍说,民革贵阳市委定期召开以助推贵阳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参政议政相关会议,动员参政议政能力强、水平高、意识新的党员参与其中,认真学习有关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了解掌握当前全市发展的重心,确保了开展调研工作的针对性。
“所提的意见或建议具体、专业,不泛泛而谈。”陈应告诉记者,每年的省、市“两会”之前,参会的民革贵阳市委成员,都要深入一线调研,为所做的大会发言,或者提交的议案、提案做充分的准备。因为如此,所提的意见或建议都深受与会人员和社会各界赞许。
交响:强化社会服务 扩大履职成果
前不久,民革贵阳市委联合贵阳可冰零饮料有限公司在筑城营盘路小学举行“同心助学”活动,共向营盘路小学、四方学校、朝阳学校各捐赠饮水机十台,爱心企业承诺一年内每周将向三所学校各捐水30桶。
这是民革贵阳市委连续几年开展“同心助学”活动的又一义举。
“‘同心助学’活动已经成了我们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品牌。” 民革贵阳市委副主委陈应告诉记者,2010年年底,民革贵阳市委在对贵阳市民办学校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年来,贵阳进城务工人员剧增,随迁子女人数也陡然攀升,造成了贵阳市两城区教育资源的相对缺乏。在此背景下,虽然民办教育事业得以极大发展,但是,以吸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在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同时,却存在师资水平综合较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监管措施极度缺失等诸多问题。
“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孩子就会成为建设城市的生力军。”在民革贵阳市委主委殷勤看来,如何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以适应贵阳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是一道亟待解答的时代命题。
为此,在2011年贵阳市的“两会”上,民革贵阳市委提交了《关于对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实施战略管理的建议》及关于提前规划、分批修建30所公办学校的建议的集体提案。随后,在中共贵阳市委召开的民主协商会上,民革贵阳市委又作了专题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上,时任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将在贵阳市“十二五”期间增建三十所公办中小学。
为了有效提升社会服务的工作水平,从2011年6月开始,民革贵阳市委启动了“同心同行兴教育,助学支教比贡献”活动,以3+1协作帮扶模式,整合市委会、各支部、企工委三方力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长期帮扶对接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应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民革贵阳市委进一步深化帮扶方式,成立了“同心”教师专家组,开展了进校义务支教、听课评课活动。
“牵手民办教育就是牵手祖国的明天,就是牵手民族的希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革贵阳市委开展的“同心助学”活动已成为了颇有影响的社会服务工作品牌,实施的“同心同行兴教育,助学支教比贡献”举措,实现了参政议政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的联动,这一创新举措还得到了民革中央的高度赞扬。
“努力探索社会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而扩大履职成果。”陈应告诉记者,近年来,民革贵阳市委紧紧围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组织“主力”作用,聚集党员“合力”能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工作:送文化、法律服务下基层;医卫支边;义诊活动;送医药下乡;抗旱保民生;农技培训讲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