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师旷援琴而撞晋平公
□李才华
在《韩非子》一书中,作者那生花妙笔所描写的师旷援琴而撞晋平公的生动故事,多年来一直栩栩如生地刻骨铭心在脑海里闪耀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本故事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师旷那敬上、守上、劝上、规上的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和那对晋国前途命运深深的忧郁之情。
背后所深含的,则是师旷对那晋国国君忠厚老实的忠贞不渝的超群品质、人品,和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危亡的深深思虑,和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和平的深深爱戴之情,及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前途命运高瞻远瞩的深谋远虑。
本来,上司晋平公同群臣饮酒时喟然长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可以视为一句领导者的玩笑话、俏皮话。并且,在那个时代的好多时候,既是很通常的,又是很实际地客观存在的。但是,侍坐于旁的师旷却并不这样以为,而是认为这不像“君人者”所言,“上纲上线”地竟然挺身而出操琴向平公撞去。如果说,师旷没有义无反顾地仗义死节的胸怀和气概,何以敢如此大逆不道视死如归地“犯君”?当然,我们也可以想想象得出晋平公晚年宫室滋生出来的那奢侈的程度,可以想象得出其大兴土木而导致的晋国愈加荒淫无道,霸业日衰,以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的高压下的恶劣情况。在那晋平公淫奢哀飒属下唯马屁是排之风盛行之时,师旷仍敢不畏强暴地犯颜直诛,我们不得不说:确实是需要有那大义凛然地视死如归的大勇气和大气概的。要知道,古代的那“君人者”杀人的手段和艺术可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登峰造极地“君”着臣民们的。
师旷的艺术造诣极高,他对中国的音乐发展贡献巨大,既创造了五音六律,又对乐器的音质、音律有极其高深的理解和研究。以至于后人有称之为“乐圣”的。当然,民间也自然地会附会出那许许多多的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然而,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他虽以乐师身份入宫,但常常地以乐谏君,并且,最早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他因介导君主爱惜民力,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而被孟子称之为“亚圣”。工作中,他几乎参与了晋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地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安邦的宏论来以资其政。
从此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不趋炎附势,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并且,他因博学多闻、思想丰富,而娴于辞令地把他那民本思想创造性地、艺术性地、有效地倡导于仁政之中。
如今,我们走群众路线,是否也该向侍坐于旁的师旷那样“援琴撞之”?而不是那领导说的都是对的,领导说的都是指示,而领导领导的照办不误。而领导者,是否也该让那忠于职守的下属“援琴撞之”?撞撞自己的错误,以提高自己;撞撞自己的失误,以改善自己;撞撞自己的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而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以整修自己;撞撞自己的大言不惭不务正业奢侈享乐,以修已身养已性。
群众路线如何走?人民群众在遇到那“惟其言而莫之违”之的胸怀坦荡的领导者时,不妨也学学师旷的那“援琴撞之”。
群众路线如何走?领导者在糟遇那“援琴撞之”而“被衽而避”的尴尬场面时,既用不着怒从中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此仇不报非君子地怀恨在心,也用不着“我颜面何在?”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地下不来台,而是要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对准自己,来学习古人的“以为寡人戒”。这是既一条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延年益寿之路,又是一条有益于干群关系友好发展地上下同欲的和谐协共振之路。
若是能如此,则古虽为古,亦可为今也。因为,常照镜以正言行、勤洗澡以治政病,正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和领导者自身所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