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54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21

清末贵阳“陈氏三杰”之直声震天下的陈田

□文/图 厐思纯

  陈田字崧山,咸丰二年(1852)诞生于贵阳。同治八年(1869),年仅十八的陈田与兄陈灿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解元)中举。光绪丙戌(1886)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田不久。在京任职期间,不干谒权贵,不附势趋炎,长年闭门著书,潜心治学,“殚十七年之精力,编辑《明诗纪略》一书,录诗凡四千家,成书凡二百卷,搜罗宏富,采择精详,足补朱彝尊《明诗综》之阙而正其误,为数百年来选明诗者所未有。后传证《黔诗纪略后编》三十卷,《纪略补》三卷”,对贵州文献的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绪二十四年(1898),陈田保送江南道监察御史,历官户部给事中、掌印给事中,在担任朝廷谏官的十四年中,“风裁严峻,忧国如家”,“冰蘖自甘,萧然儒素”,据史料所载,陈田巡视东城时,薪俸微薄,不能自给,手下书吏向其进言,可以将公费盈馀“入己”。陈田对此大不以为然,曰:“风宪官(执法之官),不能律己,焉能绳人?常见言官有岁羡(余剩),至千百金者。此金何来?吾恒引为耻,乌可自蹈之?”陈田见书吏仍坚持己见,便说道:“京师盗案,每难就捕,因赏薄也。姑存之,以备缉盗用。”之后发生了一件拦路抢劫伤人致死的案子,陈田用“羡金悬赏,盗果就擒”。

  陈田并非不谙世事、埋头故纸堆的读书人,他热心政治,关心国事。在任御史及给事中期间,他直言进谏,持正不阿,所上奏疏之事,皆关系国家安危。然而当时政治黑暗,权奸当道,兼之内忧外患,清王朝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陈田痛感现实之严峻,将矛头直指祸国擅政的庆亲王奕劻及权倾一时的袁世凯。

  谈到庆亲王奕劻,这是一个凭借满清皇室而出掌国家军政大权的清末贵族,其卖官纳贿,贪污腐败的恶行是尽人皆知的。光绪十年(1884),奕劻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次年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任外务部总理大臣,后又兼管陆军部。奕劻昏庸糊涂,与袁世凯狼狈为奸,结成同盟,而实际上他仅是袁的傀儡。

  袁世凯非等闲之辈。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以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为起点,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封建军阀集团,成为清王朝的实力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伪装赞成维新运动,被康有为视为“拥兵权,可救上者,只此一人”的大救星。然而袁十分狡诈圆滑,当他“探知朝局将变”,于帝党不利,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致使六君子被杀,因此取得了慈禧的信任。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残酷地镇压了义和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又参加了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次年继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以实行“新政”为名,扩编北洋军为六镇,嗣后升任军机大臣,从而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及权倾朝野的大人物。然而袁世凯志不在此,他在加强自己实力的同时,大力培植自己的党羽,并通过贪婪昏庸的奕劻实际上掌握了朝廷大权,以达到篡政的野心。

  正是奕劻、袁世凯“威焰炎隆,举国无敢撄其锋者”之时,陈田这位不怕死的硬汉挺身而上,指责他俩“误国”“跋扈”,不抑制“将酿成藩镇之祸”。陈田的两个奏疏写于1906年及1908年。奏疏一开篇,就以事实为依据,指斥“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揽权纳贿,鬻爵误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势倾中外,阴谋篡窃”。然后列举其三大罪状: 一、袁世凯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飞扬跋扈,敢作敢为”; 二、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三、揽权擅权,胡作非为。然后他向朝廷献策,要“弭患未形”,就得遏制奕劻与袁世凯的狼子野心, “使之不得为害国家”。

  陈田的第二奏疏上呈时,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已一年,可谓踌躇满志,雄视天下。在奏疏中,陈田矛头直指袁世凯有“枭桀之才,机诈之谋。揽权独工,冒进无等”,揭发“其在北洋,遥持朝权,枢臣由之进退,九列多其腹心”。自袁任军机大臣之后,“惟事揽权,布置私人”,在全国各地安插私党,掌控军政大权。这“是其结党营私、通同一气之明证。接着谈到袁世凯身居中央,却能控制北洋,”“杨士骧虽充北洋大臣,其人则袁之留后。北洋之财政则袁世凯之外府。”再谈到袁世凯的党徒,“复招致北洋兵官,训练新军,将来天下督抚皆其私人,全国兵权在其掌握”,为其阴谋篡政奠定了基础。

  陈田预感到袁世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其篡政作准备,如果再让袁留在军机,势必酿成大祸,因此他提醒朝廷以“王莽之祸”、“董卓之乱”为鉴,将袁世凯赶出军机。

  疏入,奕劻、袁世凯惶惧不知所措,多方堵塞漏洞,收敛自己的行为。两对奏疏始终没有送至病重的慈禧和光绪手中,然而陈田一鸣惊人,刚直之声震撼天下,深受朝野正义之士景仰,有“朝阳鸣凤”之誉。海外人士有绘其像而返其所住国的。时人将陈田比作明代弹劾奸相严嵩的杨继盛。奸诈的袁世凯迫于舆论的压力,转而亲近陈田,多方笼罗,陈田不为所动。

  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在《掌印给事中贵阳陈公传》对陈田弹劾袁世凯一事有生动的记述:“既严劾袁世凯及枢臣,世凯惧,以车马赂他言官,谋制公,又为市惠地,拟每岁于北洋筹款津贴言官,人二百金。同官集议其事,公抗言曰:‘言官虽清苦,然国家设此官,以整饬风纪故鬻身权贵,自辱以辱朝廷乎?’陈田,贵阳男子,义不可污,乃寝其事。世凯疾公甚,及议新官制,乃拟裁都察院,以众论不果。及公升补掌印给事中,世凯入为枢臣(军机大臣),复密遣其私人语公曰:‘项城夙敬公,公往谒,副宪立致矣。’公曰:‘为我谢袁公,吾职司纠弹,耻不能为国除奸,不耻宦不达。吾官虽四品,固可尽纠弹之责,不必副宪也。’世凯闻之益怒,然卒无如何。公以世凯不轨日甚,更草疏千馀言,历数其不臣状……”

  陈田痛感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严峻的现实,而袁世凯势力的膨胀亦无力遏制,于是洁身引退,闭门著述,以诗文自遣。著有《周渔璜先生年谱》、《陈给谏遗诗》。

  清王朝覆亡后,陈田决定返回故里,鉴于川资无从筹措,于是忍痛将自己多年来苦心罗致的大量明人别集悉数出售,才得以成行。陈田一家行至湖南常德,恰逢清军围困武昌,黎元洪迭电告急,贵州都督杨荩诚率兵援鄂,湘黔战事又起。这时贵州大汉军政内斗白热化,导致滇军入黔。还乡是祸是福,难以逆料,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为今后计,陈田无奈退回北京。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田看到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堂而皇之地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随后又登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接着的护国讨袁之役、张勋复辟及护法战争,这一连串的乱局,令陈田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出于对国事的忧虑,加之贫病潦倒,这位被罗振玉誉为“有古大臣之风”的贵州先贤于民国十一年(1922),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二。

  陈田是清末著名诗人,其诗高古浑朴,沉雄激越,不仅有滇黔山水之咏,亦有忧国伤时之作。其《感事十七首》,反映了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的历史重大事件。其中一首对西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大搞庆寿活动,导致使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覆亡,国家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恶果极其痛愤。其诗曰:

  中兴大业罢车攻,朝野欢娱庆屡丰。为榷金钱充海部,忽传禁苑起离宫。

  瑶池寿筵开王母,渤澥戈船閧外戎。宵旰两年萦圣虑,虚劳华祝万方同。

  值得一提的是,陈田的书斋名“听诗斋”,其横匾为广东名进士李文田所书。 如今“听诗斋” 横匾悬挂在北京中华诗词学会的门上,足显陈田的诗词艺术被后人高度重视。

 

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