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平台
——镇宁自治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潘 建
按照省委提出的“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要求,镇宁自治县抢抓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历史机遇,成功引进了浙江浦江县水晶加工产业,创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为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农民工带业回乡,有效地解决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民生问题,又培养了新的产业,还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问题,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镇宁自治县返乡农民工(水晶玻璃制品加工)创业园于2011年1月建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创业园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目前,该园区内共入驻加工户75户(浦江从事水晶加工5年以上的熟练工)。其中:引入浙江浦江大户3户,园区内共有加工机器410组(实际加工户43户,正常加工生产的机器100余组)。园区加工户主要以生产水晶灯饰、水晶挂件等水晶产品为主。园区目前共有农民工人3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工占55%。
及时搭建平台,促进返乡创业
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工程,在“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中,了解到有3000余名安顺籍农民工在外地从事水晶灯饰配件加工、水晶工艺品制作等工作,不少人还熟练掌握了各种水晶制品的研磨加工技术,并有返乡创业的急切愿望这一情况后,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园区,搭建创业平台
顺应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县委、县政府将160余亩原军工企业五三O厂区改造成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维修改造园区道路、厂房和宿舍区,完善通水、通电、排水、排污等硬件基础设施,还为职工们修建娱乐健身区,向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厂房和住宿,搭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平台,营造了便利、舒心的创业发展环境。
搞好服务,帮助创业成功
缺资金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大困难。为解决创业农民工融资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号召全县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及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全县386名领导干部共为创业人员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创业园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共获得贷款资金800余万元。安顺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陈洪宛亲自为返乡农民工席培云担保贷款20万元,其他县领导、园区有关负责人为创业农民工担保贷款和担保购置机械50余万元。在全县领导干部的帮助和服务下,使落户园区的返乡农民工成功跨过了创业初的困难时期。
政策扶持,促进发展壮大
为促进落户园区的小作坊、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在税费政策上采取三年免征的优惠,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可继续申请退税或免税等相关优惠。县人社局、县妇联等单位积极在园区开展支持创业就业无息贷款资金和“三个十五万”优惠政策,帮助26户农民工享受“三个十五万”优惠政策,两户享受8万元妇女无息小额担保贷款。按照省民委《关于启动返乡少数民族农民工小微企业创业园扶持工作的通知》和省民委、省财政厅《关于申报2012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民族局积极争取项目,为3户符合条件的返乡少数民族农民工小微企业给以贷款贴息扶持。还协调金融机构在园区开设办事点,方便农民工办理存取款业务,随时为农民工服务。
党建同步推进,引领园区发展
县委把加强园区党建作为促进园区加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党建与园区建设同步推进,突出党组织在引领农民工创业发展上的作用,增强园区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发展壮大。
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散户多、党员分散的特点,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完善支部“三会一课”、党员管理、教育、党群共建等制度,规范党员档案,建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名册,规范办理流动党员工作证。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制和党员“亮牌”服务。县委还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联系创业园区,建立由产业园区党工委、工经局、金融机构等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将党建工与园区建设发展同步推进。
注重作用发挥,实现和谐共进
丰富活动载体。积极发挥园区党支部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技能比赛活动,丰富园区业余生活,提升职工技能和素养。每年筹集3.5万元支持园区开展活动,组织农民工在园区开展民族民间歌舞、体育竞技等文体活动比赛,为返乡农民工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增强园区凝聚力。县总工会每年定期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引导职工学技术、爱岗位、提高职工岗位技能。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创优良业绩、创优质产品、增加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增”竞赛;动员职工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功立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攻关等劳动竞赛,通过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职工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活力。
构建和谐关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园区党支部积极帮助解决农民工关心关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在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子女数量及入学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就地入学的原则,协调和帮助农民工子女19人到县城中小学校就读。对创业园业主在家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生活上的补助,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低保,确保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节日期间,组织慰问困难农民工,给困难农民工家庭送去温暖,使返乡农民工安心、放心、宽心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