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54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19

清水江文书:农业时代的文化遗产

□华 子

  作为我省清水江流域苗族和侗族林农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是世界林业法制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

  清水江文书,又称“清水江民间契约文书”,主要是指明末清初以来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约四百年历史中, 我省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族侗族林农为了经营混林农业和木商贸易而形成的大量民间契约和交易记录。据省社科院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民间契约文书至少有十多万件遗存于民间, 他推测,清水江流域各县遗存的这类契约文书大约可多达三十余万件,主要分布和保藏在清水江流域中下游的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剑河、施秉等县苗族侗族农户家中。传统上,他们将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文献视为能够给子孙后代赐以福佑的传家宝物,一般秘不示人,只在调解家族之间物权纠纷和其它重大场合时启用,至今仍然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清水江文书有“传统上一般都秘不示人”的特点,民间大规模保藏的清水江文书的文献遗产长期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因为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1964年,才首次为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现省民族研究所)极少部分人员发现并搜集抄录部分样品带回贵阳作为重要历史资料保存。

  笔者了解到,有人将清水江流域黎平各县发现的契约文书按各自的行政区划归属分别称为“锦屏文书”、“天柱文书”、“黎平历史文书”等。目前,最切合这类契约文书的实际地理分布状况而为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名称仍是“清水江文书”或“清水江契约文书”。所以, 2007年当有学者将在锦屏县辑录的林业契约文书汇编成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时,就直接沿用《清水江文书》这一约定俗成的学术名称。

  在谈及清水江文书时,不得不谈到杨有赓等人。

  省社科院专家说,在作为独特历史文献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清水江文书的珍贵价值并没有很快引起社会和学术各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但杨有赓先生却一直不懈地对他最早发现并辑录于锦屏、天柱一带的清水江文书开展了大量的介绍和分析工作,并以其研究成果为地方林改工作献计献策,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人士逐渐认识到了这些契约文书的现实价值,以单洪根和王宗勋为代表的几位地方有识之士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加入到研究介绍清水江契约文书的行列。

  杨有赓的研究成果和清水江文书的重要学术价值,引起了日本等国的专家关注,他们与杨有赓合作编辑、东京外国语大学2001-2002年正式公开出版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一至三册),首次将此前鲜为世人所知的中国清水江文书推向了世界学术舞台。随即不久,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的中国史专家科大卫(David Faure)等国际著名学者也闻讯来到清水江流域实地考察,并对清水江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给以了高度的评价。此后,北京林业大学、中山大学、贵州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学术单位不断有学者加入到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中来,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地方政府对这些民间契约文书保护利用问题的重视。

  据介绍,2007年以来,贵州大学与贵州民族文化宫合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国际文献遗产保护技术规范,运用当前国际最先进的信息科技,成功地研制开发了一套清水江文书数字典藏系统和保护管理工作平台;并于2008年夏在第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成功举办专题讨论,将清水江契约文书作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介绍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遗产保护专家和国际学术界有关人士,使这一重要文献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保护利用得到了各界更广泛的关注。目前,清水江文书这一民间文献遗产的民间主体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文化事业部门已经积极互动起来,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既能做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物权和传统文化惯例、又能有效保护这些珍贵民间文献遗产、同时也可利用这些民间文化宝藏促进当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笔者从网上查询了解到,清水江文书最早在锦屏县发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锦屏县档案馆就在民间开展征集工作。到2005年,征集进馆1万余份。从2006年开始,其他几个县先后在民间发现了藏量颇丰的文书,最早的一份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许多著名学者对清水江文书的评介,是很高的。

  “清水江文书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资料之一。清水江文书保存从明代中期到共和国成立前后500余年间清水江地区各类土地与林木契约等多种经济史资料,特别是其完整的归户性,为从微观经济史的角度分析贵州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提供了可能。”中国社科院徽学中心研究员阿风对研究清水江文书的学术意义高度评价。

  历史学家史继忠认为,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文明的见证。乌江和清水江曾是贵州的两大通道。这两条水路,也是重要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水运航道,清水江流域,有持续五百余年的林业繁荣,这个地区的木材生意在清代很兴旺,当地百姓靠这些契约文书,规范经营行为,管理调节林业市场,保障大规模人工造林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家庭和村寨的团结稳定。

  贵州大学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对清水江文书已关注了10年,他说清水江水路很重要,是明清帝国的生命线,可以通过它控制整个西南,清水江文书的发现和研究,重新梳理了清水江文明。这些契约文书的珍藏、保管、整理公布,表面只是提供了一大堆史料,实际透过文书我们还可以走进一个乡土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合为一体的完整世界。

  省社科院专家说,清水江文书和徽州文书的形式大体一样。不同的是因为清水江文书是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会出现用汉字记录侗音、苗音的情况,有一些特殊词汇,也会有一些计量单位的差异。比如侗族地区产“糯禾”,使用的计量单位是“边”,而不是亩。 清水江文书是目前除徽州文书以外中国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宝库,是广泛遗存于我省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地区的民间乡土文献,以地契和林契为主体,也是至今已知的有关农林混作经济及木材贸易和生态保护的完整而系统的民间文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荫贵对清水江文书的学术意义的总结是:“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是继甲骨文、汉晋木简、帛书、敦煌文书、徽州文书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文献成果。”

  近日,960万字的巨著《天柱文书》在第一届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推出。该书收录了在我省天柱县境内收藏的各类契约文书7000余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耗资数百万元精心编辑出版。去年,“第一届国际清水江学高峰论坛——清水江文书与中国地方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大和天柱县举行。会上,《清水江文书系列——天柱文书》第一辑举行了首发式,该书22册,共收录了在天柱县境内收藏的各类契约文书近7000余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耗资数百万元精心编辑出版。该书是继《清水江文书》之后又一重大的清水江文书整理工程,这对推动中国苗侗民族珍稀文献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乃至加快贵州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