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49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2-25

  身处安顺市西秀区的鲍家屯,迄今已有640余年历史。近些年,国家住建部、水利部、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纷至而来,相继对鲍家屯文化品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进行了权威解读。2013年12月3日至4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贵州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区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安顺召开,记者随参会专家学者一起,对鲍家屯延续了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基因进行了探寻。

探寻安顺鲍家屯的文化基因

□本报记者 王卫华

  文化基因之一:重视水利建设 延续生存命脉

  从安顺市区往东北方向驱车约23公里,便可望见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屯堡村落——杨柳湾。据历史记载,该村原名“永安屯”,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为当时“调北征南”大军的一支先锋部队所建,迄今已是640余年。后因村中居民九成以上皆为鲍姓,故又改称“鲍家屯”。

  12月3日,记者随参加“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区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行,对这一座古村落进行了踏访。

  踏进鲍家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虽是隆冬时节,但鲍家屯前面的上千亩农田依然葱绿浓郁,而渠旁坝边的河水里,时不时还有鹅鸭家禽引颈高歌。

  “今年又是大丰收。”同行的鲍家屯村委委员陈植林告诉记者,数百年来,无论外界气候怎样变化,但鲍家屯“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的景象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一坝一沟一片田”,这是鲍家屯古水利的形象描述。据专家考证,鲍家屯的灌溉系统由天然河流、岩溶泉水、渠坝建筑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它们集灌溉、防洪和饮水三大功能于一身。

  在鲍家屯村西口,大家瞻仰了古水利的龙头——“水仓大坝”。但见一道“L”型水坝横亘河中,在经过坝体用“鱼嘴分水”的方式分流后,河水又在新的交汇处被另一河坝拦截阻流,并由此形成了“两河绕田坝”的连续态势。这样一来,在经过鲍家屯的河流上,不同的拦水坝和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500多亩田地都能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而且,河水暴涨时,这些坝渠又自主地泄洪排涝,进而为鲍家屯的四季丰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鲍家屯古水利至今还能发挥作用,除了高超的设计理念外,还与历代鲍家屯人的不断维修与呵护紧密相连”。村支书鲍灵平告诉记者,鲍家屯人世世代代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因此深知水利是农耕经济的命脉,所以制定出了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水利岁修和保护制度,在这一古老的村规民约引领下,鲍家屯人世代都有着极高的珍视和保护水利的前瞻意识。

  在村里的一座水碾坊旁,我们看到了一通立于咸丰六年(1856)的古碑,这是当年村级自治组织——“五会”所立。虽然碑身有些残破,但上面刻记的内容还能看得清楚:“禁止毒鱼挖坝,不准用鱼鹰捕鱼、洗澡,不准赶罾(一种捕鱼工具)、赶鱼,违者罚银一两二钱。”

  文化基因之二:强化安危意识 弘扬尚武精神

  “鲍家屯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它原来是明朝‘调北征南’大军一支先锋部队的一座军营。”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前来古村考察的国防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鲍世行。他告诉记者,对鲍家屯的着迷,缘于这一古村落独特的军屯建筑风格。

  “这是典型的屯军驻堡式建筑”。鲍世行说,鲍家屯的村落原型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而建造的,因此,全村的整体布局、大街小巷、以及独房院落的设计与修建,都充分考虑到军事战争的实际需要。

  “从表面看,鲍家屯480余户人家与其他屯堡村寨别无多大差异,也是石墙石房石街道,但它的玄机在于全村的建筑布局为古代的一种攻战阵法——‘八卦阵’。”鲍世行说,这一独特布局,全国已是十分罕见。

  “每一道阵地都有防卫措施,每一座房屋都是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鲍世行介绍说,村子的四周先前还筑有一道椭圆形的围墙,目前尚存数段,长近百米。鲍鲍世行告诉记者,最能体现军事内涵的,是村中耸立的那座石头碉堡,它高约30米,为村内的制高点,在其间可以用火力控制全村,碰上战争时,此堡既可以作为村民们的避难所,又可以作为全村作战的指挥部。

  记者前去观瞻时,鲍家屯的刀光剑影早已沉入了历史长河的奔流中,但那石碉依在,内城的两尊铜炮也还在城门威然而卧,穿行于那些阵局中的弯弯石巷,的确倍感玄机重重。

  在此次举办的“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区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们还参观了村里的“鲍家拳馆”。据介绍,鲍家拳是鲍家屯村世代相传的著名拳术,它是贵州所有村寨中唯一以姓氏流传至今的一种武术,其包括棍、刀、枪、铛、徒手等多种武功,是鲍家屯村特有的军旅文化遗产。会议期间,嘉宾们还欣赏到了鲍家屯女子武术队表演的鲍家108棍,其刚劲风姿,引来观者阵阵喝彩。

  “鲍家拳的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史料记述,鲍家拳曾在明军“调北征南”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战争胜利后,鲍家屯人遵照明朝“以武功定天下”的战略思想,遂将鲍家拳作为村庄的镇庄之宝保留下来,并在村中修建练武场和比武擂台,利用农闲季节村民操兵演武。

  让人感怀的是,在鲍家屯历史上,不仅男人练鲍家拳,部分妇女也练起了鲍家拳术。据村里人说,旧时一伙土匪利用鲍家屯男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准备偷袭鲍家屯。在危急关头,村里懂武术的妇女们自动组织起来,依托屯内坚固的巷道和房屋抗击土匪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最终赶跑了来犯土匪。从此以后,鲍家屯妇女便获得了“娘子军”的美誉。

  文化基因之三:秉承独特个性 传承完整文化

  2013年12月4日,参加“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区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的嘉宾们观看了鲍家屯特有的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武剧——军傩。演出时 ,只见演员们额顶彩绘木雕面具,面蒙青纱,背扎靠旗,身着袍服,在高亢激扬的唱腔和锣鼓声中挥动兵器腾挪跳跃。仅仅几分钟时间,观者就被带进了一个捉对厮杀的古战场情景中。场上演员时而一人独唱,时而众声帮腔,那些应和着的铜锣皮鼓声,一时叫人回味无穷。

  “军傩是典型的军旅文化”。有学者告诉记者,军傩起源于古代的傩舞。明代以前,军傩广泛地流传于皖南徽州等地区。洪武二年,鲍家屯始祖鲍福宝等奉朱元璋之命,远征贵州。由于战争和军旅文化生活的需要,将“军傩”从徽州歙县棠樾村带到鲍家屯,并且,对古军傩作了一些改革,淡化了封建迷信和鬼神的色彩,并将鲍家拳的武功运用于傩戏之中,把跳傩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因此,每演一场戏,就好像进行一次战斗演习和训练,这使得过去鲍家屯演军傩的演员,绝大多数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

  “过去,人们常把鲍家屯的古军傩纳入安顺地戏的范畴,在仔细观察后,我们认为它与一般地戏是有所不同的”。鲍世行说,它虽然同一般地戏一样,戴假面具,锣鼓伴唱伴舞,身着战袍,使用十八般兵器杀打拼剌,唱腔激越粗犷,套路多富有生活情趣,动作勇猛逼真等等,但是它的最大不同点是强调歌颂战争的英雄人物,使其更具有实战性。也因为如此,鲍家屯历来主要演出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三台军傩戏,都充分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

  在鲍家屯,所见妇女均身着蓝色长袍大袖、丝绸系腰、绣花翘头布鞋,一身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村中人说,她们世代服饰都是这个模样,固守着当年由江南文明地带初到滇黔边寨时的风采。女人们均戴银耳环,梳形似凤凰头的三绺头,身着蓝色长衣,衣襟与大袖口处,饰有好看的花边。

  600多年的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在时光的流逝里,鲍家屯男人门的着装早已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几百年来,这里的女人却在固守着祖辈们给她们留下的服饰。

  而在屯堡妇女传统的服饰上,那一条腰间系着的丝线编织的腰带简直就是一个“屯堡妇女的标记”,而且,所有的屯堡女孩在出嫁时腰间都必须系上丝线编织的黑色腰带,当地称为“丝绸系腰”。

  “鲍家屯是贵州所有屯堡中惟一会做丝绸系腰的村子”。村支书鲍灵平颇为自豪地说,几百年来,这一手艺一直被鲍家屯人奉为机密,外村人都无从涉足。

  12月4日,在“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文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进一步保护和延续鲍家屯古村风貌,保护独具黔中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地展示和利用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题。

  专家们表示,鲍家屯和鲍家屯文化,是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明朝历史,是研究明朝和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应加大对鲍家屯文化保护和抢救的力度,减少对鲍家屯的外来介入、干预,加强对商业开发的管理。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让文化能继续真正地“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延用了六百多年的鲍家屯水利工程

鲍家屯妇女独特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