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计千谋为工业
——铜仁市政协倾力助推工业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龙志刚
素有“梵天净土”美誉的铜仁市,因深处武陵群山腹地,生态完备、山水俊美又被誉为“桃源铜仁”。也正因为地处深山,长期以来铜仁工业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工业短板造成经济体量小、产业体系弱、城镇发展慢……近几年来,铜仁将“工业强市”作为主战略,坚持抓招商、抓园区、抓项目,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喜人成绩。而这快速发展的每一个脉搏,都跃动着市政协积极参与的身影,闪耀着政协委员民主智慧的光芒。
催生工业起步的政协声音
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是2010年10月26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发展大会首次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工业”这个词并没有被广泛提及,“新型工业化”甚至还是一个陌生词汇。当铜仁正集中力量突破基础设施,比邻而居的怀化、湘西、恩施和黔江等地区大干快上推进工业化,短短几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增速,都将铜仁远远甩在了身后。无工不富,当时的省政协铜仁地区工委已感到铜仁的差距在工业,但潜力也在工业。2010年1月,省政协铜仁地区工委以“关于推进铜仁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题,组织调研组分赴外地有关地区、周边地区和区内各县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四个月后,向中共铜仁地委报送了《关于加快铜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建议》,同时还报送了关于发展建材、核电、资源加工和轻型工业的4个专题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时任铜仁地委书记廖国勋的高度重视,随即主持召开中共铜仁地委会议,专门听取政协和调研组的意见,专题研究铜仁工业发展的问题,决定以政协的建议为基础,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至此,发展工业成了汇聚共识的最强音,铜仁掀开了新型工业化的序幕,吹响了工业发展的号角。
服务工业发展的政协力量
铜仁卷烟厂是铜仁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第一纳税大户,由于在全省同类企业中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工艺装备落后,贵州中烟公司拟让铜仁卷烟厂停产转型,这意味着铜仁的地方经济将遭受重创。铜仁市政协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委员到铜仁卷烟厂开展专项视察,并安排7位驻铜省政协委员联名在2012年1月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试点中进一步发展壮大铜仁卷烟厂的建议》的提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重点提案予以督办。2012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铜仁市政协又报请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刘鸿庥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此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的重视并予以立案。通过多方面努力,2012年6月2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3965号提案的答复》(2012国烟复字第22号)文件,同意将铜仁最大的纳税大户保留了下来,并按年产20万大箱产能实施易地技术改造。铜仁市政协发挥优势使濒临停产转型的企业不仅绝地逢生,而且还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铜仁市传为佳话,凸显了政协助推工业发展的强大能量。
投身工业一线的政协身影
铜仁的工业基础薄弱,靠自身发展工业能力有限,市政协主席陈达新认为,政协人脉广、渠道通,最有招商引资的优势,应该主动投身到一线去。2012年3月,陈达新刚到市政协工作不久,就邀请当时对口帮扶铜仁的青岛市政协两位副主席和14名企业家到铜仁考察,并促成了30亿元的在铜投资意向。为让意向尽快变成实际投资,5月17日陈达新率团回访青岛,在青岛市政协牵线搭桥下又成功签下了青岛市政协委员企业家在铜仁32亿元的投资大单。此后,两市政协的交往更加密切,9月12日青岛市政协主席王书坚率来到铜仁,为在铜投资的青岛企业加油打气,鼓励他们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人民政协报以《一次“东西配”的生动实践——青岛铜仁政协合作侧记》为题,深度报道了铜仁市政协投身一线,为发展鼓与呼、出智出力的生动画面。近年来,铜仁工业前线随处可见政协身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都分别联系两户以上企业,市政协自加压力开展助推百户微企活动等,无不体现市政协支持工业发展的热情与担当。
梳理近年来铜仁市政协倾力助推工业发展的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还有很多。正如中共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所说,“政协渠道畅通、优势独特,在服务和助推发展上大有可为”。现在抓工业、强工业已经成为贵州上下的发展主战略,铜仁市政协助推工业发展的脚步不仅没有停歇,而且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