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446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9-13

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打造贵州民族品牌

我省扶持千余户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类微企

□图文/特约记者 卜 锐

  银饰、刺绣、蜡染、马尾绣、草编画、农民画……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贵州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如今被慢慢地揭开了神秘面纱。随着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我省民族手工业焕发出蓬勃生机,正走出大山、俏销世界。

  去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把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纳为六大行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

  “借助‘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我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只有蕴含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才具有世界的意义。全省49个民族的手工艺不但要更好地传承、保护,还要开发出一系列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原创手工艺品,以此带动更多人就业,为民族地区增收致富作贡献。

  截至目前,全省扶持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的微企达到1123户,注册资本10940万元,获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4674.96万元,共带动600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台江县施洞镇63岁的刘秀发(左一)向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正国(右二)介绍说:“这件纯手工刺绣衣服,别人出价5万元,我都没舍得卖。”

  去年5月,镇宁自治县丁旗镇硐口村村民韦仕平(右二)创办微企贵福民族工艺品厂,招收7名工人以麦杆为原料,创作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草编画”。

  “草编画”因独特的工艺魅力成为贵州一绝,吸引多家媒体关注。今年初,韦仕平登上央视演播大厅介绍其创作历程,他的“草编画”从此远销海外,供不应求。

  去年3月,镇宁自治县的韦国琴(左一)创办微企瀑乡蜡妹民族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中华56个民族木艺娃娃,先后在贵州省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获奖。

  去年3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智英(左一)在工商部门扶持下,创办微企听竹堂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水城农民画加工制作及销售。作品大多以夸张的手法描绘水城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兼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产品远销深圳等地。

  三都自治县返乡农民工王金学(中)去年创办微企金凤凰马尾绣有限公司,解决当地群众就业60余人。当年10月,公司与印尼客商签订2亿元的马尾绣订单,日前已交付价值1000多万元的马尾绣产品。

  三都自治县的宋水仙(左二)创办微企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通过设立民族民间产品产馆不断开发新产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

  宋水仙耗时4个月,用一针一线绣出的“水族银饰”作品,市场价超过1万元。

  施秉县返乡农民工龙慧(左二)创办苗疆绣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高端手工刺绣产品成为该县旅游商品的一朵奇葩。

  去年4月,务川自治县返乡农民工彭冲(右二)创办微企木绣坊根雕工艺品加工厂,其生产的仡佬族面具热销市场。

  黄平县新州镇王元美老人在该县传统工艺民族服饰厂上班,一边纺线,一边呤唱自编的打油诗:“微企办到家门口,打工不用去远方;每月能挣两千多,幸福生活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