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3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9-03

对各种“最牛违建”一律“零容忍”

  核心提示: “楼高高”、“楼加加”、“楼薄薄”、“楼贴贴”……城市违法建筑“没有最牛,只有更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奇形怪状、暗藏巨大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泛滥成灾,违法建筑已成为城市痼疾。究竟是什么原因助长了违法建筑滋生蔓延?如何从根源上杜绝违章建筑?

助长违法建筑滋生蔓延的原因“违建”违法成本低

  “这些违建的建设成本都不高,而目前对居民区违建最大的处罚就是强拆,根本没有针对个人的罚款,违建相对人的违法成本与他们获得的收益相比十分低廉”,一位从事多年拆违工作的城管执法人员向记者透露说。

“违建”的边界模糊具争议性

  违章建筑指的是那些违反相关法规、政策的建筑物。具体讲,就是未经许可、违反相关规划的建筑。公共利益与私人产权(使用权)的冲突。

监管机制不顺畅不健全

  违建长期以来得不到该有的监管和惩治,似乎并不能仅仅用监管部门畏于权势后台和富人嚣张这种理由来简单解释。这其中既有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也有监管机制的不顺畅不健全,同时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对公共空间缺乏敬畏

  人们如此普遍地热衷于各种私搭乱建,其内里其实是对公共空间缺乏应有的敬畏,缺乏明晰的界限感,因而常常会毫无心理障碍地跨过“红线”,自觉不自觉地侵害公共空间,从而妨害他人利益。

城管执法取证难

  城管执法部门不是公安部门,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违法相对人必须到队里接受调查,我们只能一遍遍地请,一趟趟地堵,如果相对人不配合,我们就进不了屋,很多违建我们在取证时都只能靠户型图和目测来估算。

查处“违建”执法周期长

  “从发现违法建筑到进入强制拆除程序,最快也要4个月左右,这么长时间一些违法建筑早就封顶完工了。”据了解,按照《行政强制法》规定,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行动要等到当事人法定起诉期(3个月)届满后才能进行。

如何从根源上杜绝违章建筑

  有必要从公共利益和产权界定入手,进一步厘清违章建筑的定义。尤其要明确一点,所谓违章建筑应指那些侵害公共利益的非法建筑。从这个定义出发,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违章建筑的性质,采取更为合理的应对措施。

加强公众对公共空间的敬畏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少公共空间的意识和敬畏,不能对个人自由和他人利益的界限有充分自觉,那么这种社会心理的土壤,加上缺少有效的监管,自然也就会“长”出大大小小如此之多的违建。

后期治理须多管齐下

  基层干部建议,应缩短查处拆除违法建筑的法定时限、加大对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惩处力度、从法律上规定违法建设者应承担强制拆除费用,从而提高查处违法建筑的效率、增大违法建设的违法成本。

执法需要再“硬”一些

  遏制违建,没什么捷径,关键执法要“硬”起来。只有让违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识到法律的刚性,形成“违建必拆”的心理预期,才能遏制违建的泛滥。一方面希望城管、公安等执法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对于执法部门怠于作为,推诿扯皮,上级部门也要不留情面地进行惩处。

(据新华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