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食品工业支柱的酒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上半年均出现增速趋缓、增长回落现象,这是我省食品工业多年来的首次。表明贵州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食品工业生产企稳发展,走向了优化之路。
贵州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现优化 企业后劲待增强
□本报记者 李 丽
记者近日从省食品工业协会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食品工业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行业积极奋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呈现出运行平稳、增速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有新提升、发展后劲有所增强、效益更加突出的局面。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2000万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2.22亿元,同比增长25.31%,比上年同期回落5.91%;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亿元。
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55.88%,创历史新高;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2亿元,增长48.91%,创历史新高;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9.02亿元,增长23.74%、回落17.69%,其中酒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51亿元,增长21.62%、回落20.84%,增速为去年同期的近一半,分析称这是我省白酒生产走向正常的开始;烟草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55亿元,增长9.89%、回落17.04%。从统计数据看,我省食品工业四大产业门类中,作为贵州食品工业支柱的酒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均出现增速趋缓、增长回落的现象。
结构优化
针对上述发展情况,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遵分析认为,作为贵州食品工业支柱的酒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总量中一直占比较大,2012年达到了74.12%,贵州食品工业总产值中有近3/4是酒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作为我们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六件事,即贵州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仅占全省食品工业的1/4多一点。”
近几年来,贵州食品行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总基调、总目标和总要求,各职能部门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不断优化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截至今年6月底,农副食品加工业在食品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13.47%提高到16.97%;食品制造业在食品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6.33%提高到7.5%;酒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46.79%下降到46.20%。
王遵认为,“两升一降”中下降的幅度虽然不是很大,但这是我省食品工业多年来的首次,表明贵州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食品工业生产企稳发展,走向了优化之路。
品质先行
今年6月中旬,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的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由省食品工业协会选送的茅台镇陈年酒厂生产的“飞天老酒”、珍酒酿酒公司生产的“珍酒1985”、习酒公司生产的“习酒窖藏1988”,经白酒国家评委们的认真品评,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董酒公司“董酒”获白酒国家评委感官质量奖”。茅台镇陈年酒厂再创佳绩,其生产的“飞天老酒”荣获本次年会各香型总分第一,位列四川五粮液、山东花冠之前,为我省大曲酱香型白酒生产的质量提升、质量控制做出了表率。
王遵表示,从茅台镇陈年酒厂的成功实践可得出启示,我省白酒产业的重心应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量不在多、有质则灵,我省白酒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能有今天的美誉度和难以替代的竞争力,靠的就是品质。
“这次的获奖,再次说明了产品质量是我省白酒产业的命脉所在,一味地强调做大并非是科学发展。”他建议,我省白酒产业各生产企业要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方针,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贵州白酒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处理好做强与做大的辨证关系。坚持做强是基础、是发展的源泉,而做强就是最大的发展。”王遵表示。
标准突破
根据省食品工业协会调研分析,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一批食品生产企业落户生产,整体生产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各园区本身也存在着产业发展思路不清、资金短缺、设施不配套、园区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对此该协会建议,进入园区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自己的市场资源、专业技术支撑、资金获取能力、营销队伍建设及企业本身的边际效益等有关问题。协会也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企业尽可能的帮助。
据介绍,由省食品工业协会提出的“薏苡仁”、“贵州红糖”两个地方标准,上半年已经省质监局批准,列为贵州省2013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目前,该协会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标准起草、班子搭建、资金筹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计划期内完成任务,将贵州食品工业的优秀产品推上发展新平台,并继续为我省食品企业做好各类基础性工作。
贵州特色食品资源丰富,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仅占全省食品工业的1/4多一点。
(本刊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