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43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8-20

  要把环境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抓

  ——访长顺县政协委员成其灵

□本报记者 王 吟

  今年42岁的成其灵是布依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顺县长寨镇冗雷中心校校长兼支部书记,2012年1月当选为八届长顺县政协委员,并于当年2月当选为十一届黔南自治州政协委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1991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成其灵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刻苦钻研,倡导“用心去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用智慧和汗水,在办学上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人格形象和精神品质,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州、县“先进学校(单位)”。

  自2002年起,成其灵开始致力于环境教育,经过近10年来的默默耕耘和奉献,在工作中,他一直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提出:要把环境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抓。2002年以来,在县环保局、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成其灵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全县“创绿”工作的窗口。2003年荣获“长顺县绿色学校”称号、2004年荣获“黔南州绿色学校”称号,2005年11月荣获“贵州省绿色学校”称号,2008年11月荣获“黔南州创园林式学校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5月荣获“贵州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称号。2009年6月,成其灵被省教育厅、省环保厅评为创绿先进教师。

  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如何利用这个阵地的优势,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落实和推进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后备人才,近年来,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从2006年,学校在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教师尝试编写了校园民族知识读本《浓浓布依情》,开始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这一主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契机,以学习和发扬光大布依族的民间文化、艺术、体育等为切入点,一手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一手着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体师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2009年4月,县政协将学校作为乡土教材开发的团队单位之一,参与实施“乡土教材”项目。

  成其灵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取得现今的成绩,主要还是在于认识上的转变。首先是教师的转变,在2006年时,学校就在县民宗局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编写用于学生阅读的民族知识读本,由于没有经验,没有专业指导,所以开发出来后就感到显得非常“山寨”,选编内容多,原创少,涉及地域大,本土少,操作性不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2008年到湘西学习后才转变过来:乡土教材的编写要具有本土气息,当地特点,不能应收尽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当成地方史志来编写,让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其次是家长的转变,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都习惯把“民族文化”当成落后、愚昧的东西,拒绝传授子女,所以才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的失传。我们通过开展活动的带动,邀请民间艺人到校展示,才慢慢转变过来,才有今天学生敢唱山歌的大好形势。

  成其灵说,陶行知先生最大的愿望是让“学校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可是我们很多学校虽然坐落在村里,但很少往来,有的村民自从毕业后再也没有回到学校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动请有关的村民担任指导教师,主动承担主持村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把以枯燥乏味宣讲为主的时事政策宣传形式改为民族山歌演唱的形式,让他们乐于接受,自编自演,使村民有一个自己展示的舞台,增强他们的信心,拉近学校与村民的距离,学校逐渐成为村里文化活动的中心。

  成其灵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全体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过去的努力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他深切地感到,怎样结合工作实际,办好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教育,怎样在城市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学校的软、硬环境需进一步改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提升,教育科研需进一步发挥作用,这些他都在思考。

  最后,成其灵向记者述说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他将与全校师生一起,以办好乡村教育为平台,努力在学校提层次、增内涵、强底蕴上下功夫,将学校建成师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