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西藏”
□吴遵智
有人把黔东南的三穗良上称为“西藏”,究其原因主要是那里海拔高。
良上,苗语称“宛香”,意为地势高的地方,它位于三穗东南部,那里山高林好,黔东南第二高峰老山坡就在良上乡境内。1474米的老山坡,是一座绿色清凉氧吧。老山坡上松竹丛蔟,杉柏遍布,林中活跃着飞禽走兽。进入老山坡林区,可以充分感受到百步一景,同山不同天的自然奇观。此中光景,像老山坡本身的高度所寓“要试去试”,方能体味。除了老山坡,良上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还有大榜坡、斩牛坡。
高山决定伟岸。生活在良上的苗家人,大多具有粗犷爽朗的性格,这得从红军长征过良上说起。1934年9月,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战略转移中延绵延的群山从剑河进入良上。红军来到良上后,当地百姓爽快的给他们带路,精心的照顾红军伤员。时光逝去,但良上人民并没有淡忘红军精神,他们用山样情怀,于坡墥上、丛林间、苗舍旁,将红军精神守候成亭、幻化成树、铭记为碑……
苗家六月,这是良上最为豪放的时节,以“六月六”广而概之称之。田,早种好了,禾在拔节生长;土,也薅修了,苗在茂盛抽枝。农家苗人闲不下,干点什么呢?拿出芦笙,吹吧,跳吧,舞吧。于是芦笙场上响起了清悠的笙声,银饰在家织布上闪耀、颤动,寨子沸腾起来,六月沸腾起来。山送来绿色的风,沸腾的良上并不燠热。这时不管你走进哪家,不管你是来自哪里,苗家人都会热情的招呼你。菜,就地采摘,白菜豇豆辣椒茄子。桌上也少不了荤,那是苗家人自己喂养的土鸡,也还有腊肉。
好山出好水。良上的水晶莹透亮,干甜可口。那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多好。从老山坡原始丛林中浸润出来的山泉,是最养心、养身的。山泉经莽莽柏竹松杉根须过滤,又从石隙间渗透出来,富含了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走在丛林间,累了渴了,摘一匹茅草枧于滴水的岩洞上,掐一张“大手板”(一种树的叶子)叠成漏斗状,接一叶山泉送入口里,那清凉从唇齿开始,于舌尖传遍全身。富有经济头脑的商人将坡间山泉引流,在山下建起厂房,于是一桶桶“老山坡”泉水走出良上,进到城里。好水出好酒。良上米酒的主要原料为当地大米,良上大米色泽精白,颗粒坚实丰满,煮出的米饭糯而不粘,油而不腻。八九十月,新稻出田,勤劳的苗家人用大灶锅蒸煮白米。待白米成饭冷却后,撒上酒曲,窖于木桶之中。个把月后,就开始支起天锅燃起柴火烤酒了。这烤酒,最讲究的就是火力火候,一般用炮木柴,少用青钢麻梨。火力猛了,烤出的米酒有糊味,火力不足,出酒不多。良上的这种天锅米酒是出了名的好喝,入口甜柔,味绵悠长。
今年“六月六”,我穿行在良上这个苗寨里,走在每条小路上,我都能感觉到这里的欢快与清凉。小溪边,亭楼旁,树荫下,都有各得其乐的人群。他们或席地而坐,对唱山歌;或随笙声而舞,步履翩翩;或立于溪中,击水而乐……我与同行的人栖于沟旁古桥下,捕摄着这方山水物人。
傍晚时分,友人喊吃饭了,我与同行走进朋友家。刚到榔檐,一股清凉的风从屋角吹来。主人对我们说,百余步外的翠竹下有一口古井,水十分清凉。我来到井边,俯下身去,舀了一瓢晶莹透亮的井水淋在手上,顿时觉得凉遍全身,我忍不住又美美的喝上两口。主人告诉我,这口井已有近50年历史,井水冬暖夏凉,从未枯过,整个寨子的人都吃这口井水。说话间,三三俩俩的人打榔檐经过,到古井边去取水。刚端杯不久,寨子中又起了歌声。我们三杯两碗吃喝完毕,走出友人家,向歌声飘起的地方走去。在一所学校边的摊点旁,一位笑靥如花的苗装女孩,正忙着给顾客盛凉粉、加佐料。她娴熟的动作就像在表演一曲苗家舞,我们举起手中的相机,女孩笑得更加灿烂。
“吃碗凉粉吧?”这位女孩说。当她得知我们已吃过晚饭并连夜要回城时,她轻轻的说道:“那明年吧,明年六月六,一定要来我这吃一碗。”
好山好水好温情。明年,又一年,苗家女孩在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