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控辍保学” 出实招改善民生
息烽县实现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81所学校20000余名学生全部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
本报讯(郑传明 记者 刘启靖)“书本费全免,住校不交钱,如今连吃饭也不花钱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哟!”5月8日,笔者随同息烽县教育局“控辍保学”包保工作小分队的队员来到该县黑神庙中学,正好遇上送孙子返校学习的张大爷。“儿子儿媳都本分,又没读到书,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土勉强维持生活,供孩子上初中,每天那两三块午餐钱都成问题。”张大爷说,是村里的干部上门做工作,他才带着已经辍学一个学期的孙子张春晓重新来到学校。
2012年秋季学期,息烽县九庄、石硐、鹿窝、流长、养龙司五个贫困乡镇被纳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市级试点范畴,五个乡镇40所学校10000余名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大试点范围,整合各级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全覆盖,新学期伊始,该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81所学校20000余名学生全部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教育的英明决策,是巩固‘两基’成果、落实省委省政府‘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的重大部署,我们必须把这件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好事办好、实事办事。”县教育局局长魏星说。为此,早在2012年年底,县教育局及各乡镇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了食堂维修改造、设施设备采购、食品原材料配送等计划,出台了食堂管理的相关制度。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维修改造中小学食堂41个,采购了蒸饭柜、电炒炉等食堂设施设备。
“工资由财政按月发放,还缴纳了养老保险等险种,我们也成‘公家人’了。”正在养龙司中学学生食堂忙碌着的食堂工人唐仕先说。以前她也在食堂工作,不过是给承包食堂的老板打工,一前一后对比下来,同样价格的饭菜,现在肉多了,油水也足了,孩子们的脸也红润了。
为了让孩子们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该县严格按照营养改善“贵州模式”,全部实行食堂集中供餐,大米、食用油由政府“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四统),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300名工人工资、保险也全部由财政承担,真正体现了学校食堂“公益性、零利润”运行原则,让孩子把“3块钱”全部吃进肚子里。
在粮、油“四统”的基础上,该县还以乡镇为主,分乡镇实施蔬菜、鲜肉的集中配送,该县西山乡就实现了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村级小学、教学点“蔬菜、鲜肉集中配送,乡内学校统一菜谱”,这不仅降低了食材采购成本,也减轻了食堂工人的劳动量。结合学生口味特点,该县许多学校还自制了糟辣椒等,黑神庙中学的食堂工人甚至连淘洗土豆丝的水也不轻易倒掉,而是让它充分放置后,收集沉淀在盆底的淀粉,晾干后用来炒菜调味。
该县永靖中学在管好用好每人3块钱营养餐补足的同时,还将寄宿学生“一补资金”统筹起来使用。在让所有学生都吃上免费午餐的同时,率先在全县实现了寄宿制学生全免费供餐。“我们通过认真测算,将营养改善计划补足资金、寄宿学生生活补足统筹起来,这样寄宿学生每天的生活补助款就可以达到9.25元,所以,我们就按照早餐2.25元、中餐3元、晚餐4元的标准,对住校生试行‘包餐制’,即一日三餐全免费供给。”该校分管食堂工作的校党支部书记李良峰说。目前,“包餐制”已经在该县12所寄宿制学校全面推开,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该县所有学校均实现了食品采购、存放、加工、留样、食堂卫生管理等制度上墙,成立了有媒体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乡镇村组干部、卫生物价部门工作人员等组成的伙食管理委员会,随时到食堂试餐评餐,并适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监管,真正让学生吃得开心、家长省心、社会放心。
该县教育局出具的数据显示,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以来,该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明显下降,往年辍学的学生现已有116人返校学习,其中,小学3人,初中113人,中小学生辍学率、巩固率均在市控制指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