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妈妈一样爱
□张维军
深山里,五十七个孩子,他们有着同一个名字,叫留守儿童。
早晨,太阳还没冒出山头,孩子们背着沉沉的书包,从隐藏在各个山头的简陋木屋里,摸黑出发,像一只只小山羊羔,从长满荆棘和荒草的悬崖上,或是父辈们的足迹踏出来的山径上,朝着同一个山湾走去。
上午9点,太阳还没完全照亮山里的事物,披着落叶、带着野草和泥土味的孩子们,像一群小麻雀,吵醒了山湾树阴里的临时教学点。
一阵破铁声丁当响后,老校长、特岗教师、合同工老师走进了四壁破烂通风的一幢古旧的黑瓦屋。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证实,这是一所教书育人的乡村学校。
老校长说,这是当地最后一个临时教学点,全校九十二名孩子,有五十七名是留守儿童。
中午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争相跑出教室,来到黄泥巴操场上,用自制的草绳、球拍,跳绳、打球,开心得令人心碎。
老校长说,孩子们中午做活动,一来可以御寒,二来也忘记了饥饿。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老校长和他的妻子已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倾注出去了。
由于山里封闭,山民们世世代代守在深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只求养命和传宗接代,并不奢求发达。
老校长年轻的时候,在山外求过学,长了见识,晓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回乡立誓教化育人。
他四处求助化缘,从乡亲手里买下一幢木瓦房,在山里建起了第一所“学校”。然后家家户户上门做乡亲们的工作,讲明送孩子读书的好处。
没有教学设施,老校长自己学做木匠置办,动员新婚妻子将嫁妆捐献给学校。他们真情办学,感动了乡邻,纷纷把孩子交给了老校长夫妇。
后来,一阵风吹进山里,山民们明白,自己的苦日子,全是守着三分田地造成的。看着山外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涌向沿海城市打工挣钱。
一阵旋风走后,人们心上的宁静破碎了,留守的老残病幼成了亲人间难以拔除的刺痛。
时代给老校长夫妻赋予了新的使命,他们除了教学上的职责,又多了一层道德上的义务。
“谁叫我是孩子们的老师呢?”老校长说。
下雪了,山里特别冷,老校长夫妇为孩子们烤火取暖;涨水了,山路中断,老校长夫妇背孩子们过河回家;孩子们饿了,闪耀着绿光的眼神像虫蛇一样叮咬人心,老校长夫妇把自己的家办成了“免费食堂”。
有个叫小梅的孩子,在她出生不到三个月,母亲就嫌家里穷,跟别人私奔了。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和送女儿上学,不得不把幼弱的小梅丢给年迈的奶奶照看,远下广州打工去了。老校长夫妇可怜小梅,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每天给她洗脸,给她梳头,照顾无微不至。
老校长夫妇的故事,像长了翅膀,感动着山里山外每一颗善良的心。
有人问小梅:“老师爱你吗?怎样爱?”孩子这样回答:“爱,像妈妈一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