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校亦仓古林寺
□文/图 赵修朝
贵阳一中是全省中学的佼佼者,在全国范围内亦堪称一流。现在的贵阳人都知道贵阳一中原来位于南明河畔的老校舍已成为人民广场的一部分了,该校在金阳新区拥有非常美丽的现代化校区,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这所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市郊的寺庙里艰苦奋斗多年。
这座寺庙里既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同时又供奉道教的真武祖师,原来叫祖师庙。后来考虑到供奉的神灵以佛家为主,1999年经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古林寺,如今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林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它位于乌当区东风镇后所村,距贵阳市区约二十公里,背靠马鬃岭山脉,坐落在土岗之上,居高临下,俯瞰乌当坝,坐东面西,向着市区方向,清清的鱼梁河从前面缓缓流过,环境十分优美。古林寺占地近两千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建筑面积达八百多平方米。前院由大雄宝殿、真武殿、戏楼和厢房组成,后院有观音殿、千手观音殿、接引宝殿、开锁殿和客堂。六百多年来几经焚毁,几经修复,终于完好的保存下来了。
当然了,单从寺院的规模和寿命来看,古林寺也许并没有太多的独特之处,但它在解放前曾经成为贵阳一中(当时叫贵阳中学)的校舍,有数千名青少年先后在这里受到良好教育,并有不少人在此开展革命活动,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便是古林寺与其他众多寺院不同的地方,也是古林寺的一段光荣历史。
1939年2月4日,是农历腊月十六,若在太平年间,正是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地备年货准备过新年的日子。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猖狂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有关文献资料可知,就在那一天中午12时许,18架日寇飞机悍然侵入我贵阳上空,疯狂地投下129枚炸弹,轰炸近一个小时,然后向贵定、都匀、荔波方向飞去,直到12点55分,贵阳才解除警报。被炸的地段东至三浪坡与护国路交界处,西至中山西路先知巷口,北至光明路口,南至中华南路贯珠桥,以大十字为中心的繁华地段惨遭破坏,炸死521人,炸伤702人,炸毁房屋1326栋,到2月16日,登记在册的灾民达8998人之多。这就是发生在贵阳的“二四”日机轰炸惨案。
“二四”惨案发生以后,贵州省动员委员会于2月8日颁布了《省会疏散办法》,省城贵阳的大中学校迅疾向市郊和外县疏散。贵阳中学(贵阳一中的前身)当时办有高中七个班,初中八个班,有500多学生,有教职工近百人。为避免再次遭受敌机袭击,一过了春节,即从市区会文巷转移到乌当办学。贵阳中学迁到乌当以后,高中部设在后所祖师庙,初中部设在乌当堡子和头堡村的祠堂。并且第一次招收了100名女学生,在贵阳首开男女生同校共读之新风。学生全部住校,高中部学生住祖师庙厢房,初中部男学生分住乌当堡子和头堡两个地方,女学生集中住在头堡祠堂楼上,教职工就近租赁农房居住。寺庙的房屋光线暗淡,四壁通风,以那样的房屋作教室、实验室、阅览室、音乐室、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条件十分简陋,加上物资供应匮乏,物价飞涨,教学、读书和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贵阳中学的教师们满怀爱国之心,弘扬敬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兢兢业业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倾注满腔热情教书育人。莘莘学子们忍受着饥饿、寒冷的煎熬,顽强地发奋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贵阳中学的同学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刻苦读书学习的同时,更满怀革命豪情,关心国家大事,在学校党支部(成立于1938年5月,当时还是秘密活动)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等革命活动。为了利用当时学校里唯一的合法组织学生自治会开展革命活动,党支部要求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考出优异成绩,成为班上的当然领袖,在学生自治会选举中“竞争上岗”。通过他们的积极努力,并得到进步校长、进步教师杜叔玑、田君亮等人的暗中支持,经过激烈的角逐,进步学生周开铨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党员学生李正裕当选为学生自治会宣教股股长,党员学生储兆龙当选为学生自治会歌咏队队长,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控制了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从此,便领导学生自治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学们先后成立了歌咏队、话剧队、文学研究会、绘画研究会、木刻研究会等群团组织,趁着乌当镇上的赶场天,歌咏队的同学们为群众演唱《寒衣曲》、《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进步歌曲,话剧队的同学们为群众表演《捉拿汉奸》等戏剧小品,文学研究会、绘画研究会、木刻研究会的同学们在学校出墙报,办期刊,在乌当镇街上开辟了《星火》专栏。他们用表演、歌唱、文字、漫画、木刻、剪报等多种形式,向当地群众宣传前方将士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愤怒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传播抗日救国真理,鼓舞群众的革命觉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贵阳中学的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在学校里秘密组织起读书会,把思想进步的学生吸收进来,组织他们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和报刊上宣传抗日救国的一些重要文章,引导一些热血青年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贵阳中学的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们遵照党组织的部署,就近创办了农民夜校,教农民群众识字读书,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乌当是出产草席的地方,当时,学校附近有一家草席厂,叫大有席厂,大有席厂的二十几个工人在夜校接受教育以后,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集体怠工,迫使资本家给他们增加了工资,取得了和资本家进行斗争的初步胜利。
贵阳中学里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激发了部分学生和附近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一部分人在他们感召启发下走上了抗日救亡前线。这些学生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贵州的解放是有所贡献的。古林寺能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贵阳中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城里,至今已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现在,后所村的老人们常常以怀念的口吻,向外来游客诉说当年贵阳中学在寺庙里办学的情景,也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学生特意从城里赶到后所古林寺来,满怀深情地拜谒他们的母校。如今的贵阳一中早已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但这只美丽的金凤凰,当初却是从这个山窝窝里飞出去的。
在参观古林寺的时候,我听到不少游客一边赞叹古林寺的建筑和环境之美,一边发出这样的疑问:“贵阳的东山寺、弘福寺、金华镇的回龙寺、洛湾的万松阁等等很多庙宇,“文革”期间都被拆毁了,这座古林寺为什么能够幸免于难呢?”我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曾经担任过后所村党支部书记、现已八十一岁高龄的范先行老人,还采访了在古林寺干杂活儿的几位上年纪的居士,他们说,古林寺因为解放后改作粮仓,才躲过了文化大革命那一劫。
解放后,我国农村建起了农业合作社,之后有了乡公所,不久又成立了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归集体储藏保管的粮食越来越多了,但当时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偌大的粮仓,只能就地取材,用其他房屋权作粮仓使用。贵阳中学迁回城里以后,古林寺一时间空荡荡的,于是,“顺理成章”地就改作后所村所在集体,即解放初期的贵筑县第七区后所乡和后来的乌当区东风人民公社、洛湾人民公社、东风乡的大粮仓了。那些年,后所村周边十几个生产大队、几十个村寨的农民,一到秋收以后,就到古林寺来交公粮,卖余粮了,他们有的用马车拉,有的用牛马驮,有的肩挑,有的背扛,纷纷从四面八方把粮食送到这地方来。在那些年头,来后所村“上粮”的人熙熙攘攘的,很是热闹。直到后来东风公社在乌当堡子正式修建了粮仓,古林寺才结束了它充作粮仓的“使命”。
当文化大革命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的时候,古林寺正在为革命群众保管着宝贵的粮食呢。那些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反派们虽然破“四旧”破得“理直气壮”,有恃无恐,但他们同时也明白,破坏国家的粮仓大大的“有罪”,后果不堪设想,其“革命行动”仅限于砸烂古林寺里的古钟、香炉、佛像和一小部分建筑,就不敢“彻底革命”了。于是乎,这座古寺就幸运地保住“性命”了。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古林寺为我们保护粮食,我们的粮食又保护了古林寺”,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吧?
现在,古林寺所在的后所村,已经规划进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建设的乐湾国际温泉城了,据说要不了两三年,后所村整个村寨就不复存在了。这座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且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光荣历史的古林寺,不久将要异地重建。当地群众和周边信众对古林寺怀有深厚感情,他们希望古林寺异地重建以后,仍能保持原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