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38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28


纾解“财富焦虑”需要对症下药

□田锦凡

  上世纪80年代,虽然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低,心态平和;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增加财富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近日,人民日报推出《透视财富焦虑》系列报道,称收入水平在提高,但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钱不禁花,“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报道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很快将国人心中或多或少的焦虑点燃。回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民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但同时感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常在低处徘徊——诚然,“财富焦虑”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份题为“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约为5000元。皮尤世界民情项一项关于中国人观点的报告显示,国人最担心的问题是物价上涨;另一项幸福指数报告则称,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极低,京沪等一线城市尤甚,而让人焦虑的核心即为“钱”。
  客观地说,幸福不能简单与财富挂钩,但财富确实会影响个人、家庭的幸福感受。如今,CPI的每一次细微变化,都会牵动无数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工作、住房、就医、教育及柴米油盐、水电汽油等,均可能是人们产生“财富焦虑”之处。但是,这一切都因为钱吗?
  也许未必。用数据说话,目前中国已有70万个家庭、2千万人口的家庭资产超过1千万元。他们多半生活在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只要有两三套房子,即可进入千万富豪之列。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北京出租车司机家里有两套房子,每月工资收入不足8千元,吃饭花掉一半、小孩上学花掉25%,加上其它开销,生活也十分紧张,压根就没有富豪的感觉。
  他们对财富的焦虑又来自哪里?归根结底,不是对生活保障的担心,而是对生活保障权的忧虑。“财富焦虑”在本质上,可谓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社会财富不断被创造出来,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社会财富被以不合法、不合理、不透明的途径流入部分群体或个人的口袋。不公平的分配方式,不仅加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亦是制造社会裂痕的重要根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危险因素。当前,土地、矿产资源、国有企业、公共产品等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过程,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财富逐渐向权力、商业巨头聚拢,“藏富于国”、贫富差距的情况正在加剧。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张车伟所言,社会上出现对富人的批判,并非“仇富”而是仇“不公”。
  显然,“财富焦虑”非仅限于财富本身,人们对一些公权力在“笼子”外横行、对自己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法治不彰及市场有瑕等现象的反映,正是这种焦虑的真实存在。
  2010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2.73倍,期间正是房价、物价飞涨的10年,亦为“财富焦虑”积聚的10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增加收入是消除民众“财富焦虑”的必要条件,但非唯一条件。复杂的社会现实也提示执政者,启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综合性全面改革,方能为纾解“财富焦虑”对症下药——因为只有公平正义有了保障,老百姓即便觉得钱不多,怨言也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