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38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24


追思荔波古道残垣黎明关战事史迹

□图/文 王殿华

  山谷深邃的崎岖古道,万木翠徽的黎明关隘口残垣,地处原始森林核心区域,世界自然遗产腹地,黔桂接壤的边陲,史料记载北宋越明清经民国世起烽烟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而撰文追思古道黎明关战事遗迹以飨世人,共知贵州荔波境黔桂边关战事史实。
  1985年的一个春天,我刚调到政协工作不久,就跟随时任荔波县首届政协主席蒙明儒驱车前往洞塘乡驻地,将车停放之后徒步于大山密林深处的山寨,穿越原始森林中的崎岖小道,先后下榻该乡的里根、计才、坡格、板寨、五圩等村寨,为期一周的调研工作结束后,临行出山时步走塘边、蒙寨沿铁路线到肯甫至立化乘车返回县城。其间,我们一行二人在当地寻访了年事较高且亲眼目睹的一些长者,与其调查黎明关战事和十九世纪初叶之后红七军会师的经过及中国革命军与当地农民自卫队抗击日侵的实况,其中主要征集倭寇进犯贵州黔境时在黎明关隘口激战打响的第一枪史料,编撰出版了荔波县第一届政协文史资料第一辑《荔波军民抗日专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一书。笔者自上黎明关遗址调查战事史料,距今28年的又一个春天,随同荔波政协机关干部职工开展徒步活动,再次步履黎明关古道,追思隘口残垣战事遗迹。
  黎明关,位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南端10公里处,关隘由古垣建筑和2公里古代驿道二部分组成,关扼要冲,驿道险要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乡社村毗邻,历史上曾是黔桂商旅驿道,出此山关可通粤达海,属闻名遐迩,地势险恶的隘口,其关两侧为悬崖陡山,仅有一山间羊肠小道行走。明清时期始建古道及其城垣,设卡筑关,防兵御敌。清道光25年(1899)12月,当地民众捐资撰文刻碑赋联:“善化一方开到坦,功垂万古仰天申”。视其碑文,虽经烽火战事,硝烟剥蚀,但书雕依旧雄劲,勒碑清目,字句犹存,承载历史时代的变故,且设立于隘口关门内右侧,高1.32厘米,宽98.5厘米,厚20厘米。关隘城垣均用石块砌成长20米,高3.5米,宽3米,隘口进道2.04米,另依山傍势砌石起墙长50米,每1.5米一个垛口,关垣右端山上设一炮位和机关枪阵地,歼敌御匪,守护乡土,关隘易守难功,有如一人驻关十人难破之势,即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尚若蟹钳之状,犯者必败,属历朝各代兵家烽火硝烟战场必争之地。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荔波白岩山人蒙赶起事率众由此下广西与思恩(今环江县)人区希范协同举兵500多人揭竿反宋,途经黎明关走思恩,清太平军攻关入黔,咸丰同治年间(1855-1869),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影响下,荔波原九仟区(现属三都水族自治县辖地)潘新简领导4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参加抗清斗争,其主要活动在荔波、独山、都江、榕江、下江、三脚屯、都匀。此间曾径走黎明关到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征战往返亦经此关,打通黔桂抗清战事,清提督冯子材分遣副将周元凤、参将宋福庆攻关入邑境乃至冯亲率参将刘玉成游击黄兴仁破关入荔邑灭新简义军。民国1917年8月17日,荔波水族骄子邓恩铭心怀鸿鹄之志步履此山关隘口去他乡求学于齐鲁,追寻革命真理救国难。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他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唯一的三次被捕两次组织越狱且在刑场壮烈牺牲的代表!他是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五大代表,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会议代表,受到列宁的接见。他是青岛中共党组织创建人,山东学运、工运领导人,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2年滇军经此关赴粤远征。1930年红军时期(4月16日),荔波县是红军首度挺进贵州高原的第一个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率军部及二纵队1500余人由广西越关挺进板寨,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一纵队从广西宜北、驯乐经荔波境的何家寨、坤地、佳荣、比鸠到达黎明关山麓的板寨会师。此外,1932-1938年,广西东兰红军游击队在荔波开展活动组建了中共荔波支部和中共翁昂支部,成立了“黔桂边革命委员会”政权组织,这是我党在贵州建立的早期革命组织之一,她成为贵州高原的星星火种。另据,197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老红军肖峰《长征日记》一书,记载1935年红军长征到贵州期间,红一方面军的一部队曾横穿荔波县境时有12名当地儿女参加红军。
  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长沙、衡阳,继而攻陷桂林、柳州,接着直逼贵州荔波、独山,其战略企图是日军三路夹攻都匀,伺机侵占贵阳,威胁国军陪都重庆。因此,日军进犯贵州黔边亦是兵分三路,一路从广西思恩气势汹汹地向黔境进攻,其中一路日军越侵关隘直入荔波,再一路日军由南丹进犯独山并激战于深河一带。同年11月7日,日军第三师团长山本三男第68、34联队2000多人由广西思恩经黎明关侵犯贵州黔边。同年月19日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79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1800多名将士于20日从独山抵达洞塘黎明关布防。25日,国军第九战区副司令兼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率第20军、26军由广西思恩经大哨坡亦到洞塘境地时,在爱国民众自卫队的支持下,军民精诚合作阻击日军进犯黎明关,浴血激战关隘两天一夜,在此打响了贵州抗日第一枪,亦是“黔南事变”主战场。次日,驻地布依族、水族老百姓不时袭击日军,受阻于黎明关的日军再次进犯强攻被歼近200人,伤亡惨重。27日下午,日军由一面加紧正面炮火佯攻,另一面抓夫带路从侧绕道径行小路背面包抄,此时国军腹背两面受敌且众寡悬殊,国军周国仲部不得不退却,不时凭据山坳险势击敌,黎明关阵地逐渐失守。次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长山本三男伺机侵入关内之板寨,进犯我土烧杀掳掠,生灵涂炭,国军又逐次且战且退撤于坡格、里根和洞来等山坳并歼灭日军10多人。是夜又激战于谭家坳击毙日军20多人,第二天又在刘家坳续战击毙日军20多人,伤数人。是年12月10日,犯险困斗之日军已被围割成狼散狐乱之师,难以前行,遂下急令凑集溃撤,入关之敌余下幸存的日军残兵败将溃退时亦由此关返途。至此,省城黔府、陪都重庆之急方见疏解。下旬,贵州国军预备师某团长史振廷率部赴关驻防。黎明关阻击日军之战,抗敌倭寇达几昼夜,激战惨烈,喋血山谷,浴血关隘。荔波军民凭借石径莽山,连绵的峰峦,陡峭的山形,巍峨的峻岭,险要的地貌,林木密布,崎岖古道的地理优势,一次又一次的阻击日军,在关隘境内多次激战中共歼灭日军500多人,缴获日军枪械、头盔、军刀等一批战利品,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其难以施展装备优势,导致日军屡战屡败。现据黎明关残碑刻制当年日军防卫厅战史资料记载“巍峨群山长满多年的青苔和榕树。重庆军向我进路进行纵射和背射,一挺挺的重机枪和轻机枪,难以对付,而且还遭到可能有大量枪弹的迫击炮从后面猛烈射击,联队的苦战难以形容。”就此,荔波军民不畏强敌,合力歼敌,利用连绵险峻的大山和深幽的谷地与日军开展密林游击战和山地伏击战略,齐心聚力全歼外来倭寇侵略者死无葬身之地。又据史料承载:“黎明关者,黔桂之锁钥,荔波之咽喉,税驿之科途也。是关:古道盘肠,针穿峙垒,野鹤悲风,卡菁森严,雄关腹背,深壑沟陷,锁扼四向,嶂叠峰连。是隘:历北宋越明清经民国世起烽烟兵家必争之地,战患离乱商旅愁寒。仅以1944年11月25日,首发震惊全国之“黔南事变”,即史称,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之末端,我爱国将士,荔波民众于此据关阻击侵华日军,首开贵州抗日烽火之战最为惨烈的第一枪。
  1949年1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三兵团三十八军五师四五一团、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某部,由贵州从江入境荔波经古道山关到环江。  1950年1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先遣部队亦入此关隘口进军荔波赴滇征援。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师138团捷径直插荔波南端的黎明关等要道,截断盘踞贵州南部残匪难逃之路,取得清剿恶匪全胜的辉煌战绩。
  抗日战争时期,黎明关之战打响了贵州黔境边陲抗日的第一枪,同时铸就了黔南事变抗日的主战区,从此揭开抵御外侵守护黔境净土的序幕。如今的黎明关抗日硝烟袅袅云天,散尽人间,但荔波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杀敌、全力御敌,齐心协力保家卫国,坚守荔邑山水,保住一方沃土的决心和志气,遗存千秋,启迪世人,昭示后人,教育子孙后代,引领华夏儿女、神州炎黄之子不忘国耻,不忘历史,竭尽志向取之忠心于国,忠诚于民,服务大众,强化民生改善,促进民生建设,推进民生发展,积极而热忱为当地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竭尽全力作出贡献。
  历史战事,岁月沧桑,风雨剥蚀,兵燹损毁,生灵涂炭。黎明关上碑痕斑驳,关隘望楼残垣,山坳商铺今已殆尽,但古风犹存,英姿勃发的黎明关隘口悠悠古道,巍巍山关,英雄的关,伟岸的关,历史厚重的关,黔南第一关。关外四十余里尚无炊烟,人迹罕至,方圆境地,群山莽莽,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万木葱茏,密林成荫,目眺山野,碧绿翠薇。黎明关在上世纪遗存的史迹中,不仅有红七军一、二纵队会师关内山麓板寨的足迹,尚存荔波军民抗击倭寇入侵的遗迹。而且地处森林苍槭,生态环保完美的核心区域,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茂兰喀斯特森林腹地,地球同纬度的一块绿宝石,世界自然遗产地。由此,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并存一体的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绝佳胜境,生机勃勃地绘制了历史厚重的一幅宏伟的画卷,栩栩欲飞地谱写了红七军会师板寨与黎明关战事中的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春秋,全球同纬,举世罕目,精妙绝伦。
  如今古道山关已成为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及革命教育的好去处,同时亦是生物多样性、植被多元化的科研基地,可让中外游子追忆历史的过去和感叹大自然的壮观美景,鉴赏古代驿道残垣的历史奥秘。


中国军队、荔波民众阻击日军之地纪念石碑


黎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