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苦荞:深山藏瑰宝 魅力待挖掘
□本报记者 李丽
“贵州的苦荞是最好的苦荞。”一提起苦荞,经济学家李从国言语中就透出掩不住的热情。2009年,他联络贵州籍在京工作的热心博士,谋划家乡苦荞开发事宜,注册“贵州国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而今,公司在苦荞专利申请、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突破。
三月末,记者赴威宁县,亲见我省第一条年产2000吨荞麦食品的生产线正式投产,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新建厂房里,机器运转,荞酥香味弥漫空气中。
“像这样上规模的苦荞加工企业在贵州还太少”。投产仪式当天,威宁县政府副县长、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等领导均出席,表达对这一产业的支持鼓励。
与贵州其他一些产业一样,苦荞的优良品质与特性以及它的资源秉赋与潜力,和它发掘出来的能量、已创造的价值还不成正比。“贵州苦荞业还有一段路要走,可谓任重道远。”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遵如是说。
千古苦荞今时尚
“你会发现她的真正价值。”生在纳雍,工作在北京,李从国对贵州苦荞自身品质与它应达到的市场和文化价值怀有坚定信心。
苦荞,是“五谷之王”,是乌蒙山脉的珍宝,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苦荞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齐全;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齐全;维A、维B、维C、维E特别丰富;含有其他谷物所没有的芦丁,而芦丁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是生命最珍贵的元素之一;同时还含有适量的钙、镁、磷、铁、铜、锌、硒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记载苦荞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面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苦荞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早已被世界认可,欧美、日韩等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苦荞。特别是日本,仅本土就有7000余家荞麦面馆,苦荞面早已成为席上佳肴。在韩国、东南亚,苦荞制品也深受喜爱。
李从国认为,今天,人类生活方式在升级换档,苦荞的珍贵正在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方式正由“身体温饱型”向“生命质量型”转变。然而,中国人在追求“温饱”的路上,透支了身体,包括“三高”在内的富贵病已经成为严重损害国人健康的梦魔。另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生命质量的过程中,苦荞的特殊成分中许多正好为生命健康之所需。苦荞的开发,已经成为农产品、保健食品、药品等行业加工的热点。
“苦荞,正在向我们的时代展示其高贵的风采。”李从国说。“城里人对苦荞了解尚不够广泛深入,应该把苦荞当成一种文化来宣传。”他认为,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苦荞,让它慢慢变成一种文化,达不到文化的高度,苦荞文化就没有穿透力,无法涅盘。“她是天然的,不需要任何人为的东西,她本身就代表了我们在饮食上的一次革命,是我们追逐返璞归真诉求的,代表人类选择绿色、健康、与现代化保持独立与树立的一面旗帜。”李说。
从事苦荞制品销售业务的李玉梅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及对苦荞特质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荞制品的市场前景很可观,省内外的销售也不难做。现在,她正谋划着寻找代言人以进一步打响公司苦荞制品的名声。
高寒深处需蔓延
苦荞麦生长在高寒地区,在贵州集中在毕节一带,记者采访发现,市场上的走俏与种植的单薄尚是矛盾。
贵州苦荞生长在贫脊的荒地瘦地上,默默无闻,如闲花野草。由于味苦,做饭吃不像大米那样好吞,加之产量不大价格也不高,农户一般不会把苦荞种在肥地上,不作大季(主要作物),而是在闲地上或者是荒地瘦地上种,纳雍县把种苦荞称为“种小季”,一般情况是,把种子一撒下去,不施肥不除草任其生长等着收割,收多不喜,收少也不急。
威宁县是全省苦荞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县份。威宁县农经站站长肖昌智告诉记者,威宁县苦荞长年种植面积10万亩,一年总产量1.5万吨,分春秋两季种植,全县单产每亩145公斤。
该县注意苦荞品种的选择,近年来,种植的“黔苦2号”每亩单产可以达到350公斤,销售价格每斤2元。在每年1.5万吨的总产量中,有约40%进行深加工,60%在市场上销售、农民自己食用及用于小工业作坊。肖昌智说,现在市场上的苦荞供不应求,甚至需要从外省收购荞麦。
威宁县从事荞酥等苦荞加工的企业约有20家,但上规模的企业并不多,“苦荞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可挖掘潜力很大。”肖昌智说,像威宁县可以在种植面积上进一步做文章,在凉山、半凉山地区这种适合种植荞麦的地方扩大种植面积,他表示,威宁县的苦荞种植面积可以扩大到30万亩,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在赫章县,苦荞种植面积38000亩,产量3000多吨,这样的产量只能供给一家加工企业的用粮需求。而该县经营苦荞加工的企业数量寥寥,招商引资的一个苦荞加工项目也没有招进企业。
纳雍县农贸局种植股汪股长告诉记者,该县苦荞种植面积有一万多亩,产量不太多,苦荞加工企业只有一两家比较成气候。在种植上,“农民大都随便种下去,缺乏种植技术,且大都是自给自足。现实情况是,因为在农民看来苦荞利用价值不大,许多人不愿意种,宁愿种马铃薯、白萝卜等人畜皆可食用的作物。”同时,汪股长表示,从市场来看,苦荞业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而对纳雍而言,“如果有从事苦荞加工的企业进来,完全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可开拓空间很大,可以达到二三十万亩。”汪说。
威宁县副县长陈兆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苦荞等作物列入重点发展范围,目标是使高效经济作物占全部作物总量的60%,粮食作物占40%,主要推动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威宁县特色产品产值占全县约三分之一,现在是玉米、马铃薯占大头,苦荞还有很大的种植空间。
特色产业待挖掘
“苦荞加工在贵州省食品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发展起来意义很大,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但做起来有不少困难,比如资金、人才等,从企业现状来看都严重缺乏。”王遵说。
伴随着苦荞的价值越来越为市场肯定,对苦荞的挖掘也呈现出多种形式。威宁县近年来就陆续成立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苦荞的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
威宁县谊朋永兴荞制品专业合作社2011年成立来,年产值已达到三四百万,其以加工荞米、荞糊、荞粉、荞茶、荞枕头等为主,每年消耗苦荞1600吨,每月出货10吨左右,“现在三高人群多,苦荞制品市场旺盛,我们的产品销往省内外。” 负责人戴永菊介绍称,该合作社拥有4000亩的苦荞基地,60%的荞麦用来进行深加工,其余的初加工后销到外面的加工企业。
戴永菊向记者表示,如其他实体一样,荞制品企业也面临着流动资金和设备更新的问题,运作比较困难,需要有相关的扶持,另外,苦荞的种植面积需要进一步地扩大。
“苦荞的开发如果只是拿来替代粮食的话就没多大意思,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苦荞,她应该是高档营养品,是新的保健品。”李从国认为苦荞的开发必须高端。“苦荞在中外有10亿潜在消费者,其中国内有5亿潜在消费者。”李认为苦荞产业将会是21世纪中国绿色健康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李从国认为,尽管苦荞开发正在升温,但从整体上看,这一产业目前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的初始阶段,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但许多地方都想抓住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西移的时机,力促产业升级。
山苦荞主要产于我国西南较为贫困的四川凉山、贵州毕节等地,相对而言,这些地区包括食品加工在内的农产品加工投资较少,而资源优势突出,苦荞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同时可成为这些地区资本快速积累的重要途径。
陈兆云说,苦荞业是威宁县的特色优势产业,现在销售价格在一块多一斤,下一步要进一步打开市场,带动原料价格上升,并将众多的苦荞加工小作坊发展为企业,使苦荞产品成为威宁县的一个特色优势拳头产品,让更多农民受益。
如何做好苦荞产业?陈兆云表示这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包括搭建人才、融资等服务平台,其次,企业本身要有做大做强的信念,另外,需各种媒介加大对苦荞品质、特性的宣传,使这种健康食品为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