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做好茶
——贵州龙原都匀毛尖茶业有限公司印象
□本报记者 韦毓璋
“走,到龙原看一看。”黔南自治州委书记龙长春上任的第二天就到龙原调研;北京一家贸易公司老总在贵阳一下飞机就直奔龙原洽谈销售业务;贵定县抱管乡茶叶种植大户金中恩也上门要求收购茶青;公司客户代表韦文又向老总报告“刚入库的新茶又卖完了。”这是3月23日,记者在贵州龙原都匀毛尖茶业有限公司看到的红火场面。
贵州龙原茶业系都匀市甘塘产业园的亿元引资项目,第一期投资的红绿茶两条生产线于去年4月投入量产,一天就吞吐茶青上万斤,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家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茶叶加工企业。去年,不仅绿茶产品一路走俏,而且获得国家专利的“龙原红”市场销量也在水涨船高,一下子就超过30吨。业界的许多人也惊讶:“龙原红茶论吨卖,真是‘后生’可畏。”
都匀是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茶叶产区,在良好生态环境生成的茶叶,因富含反橙花醇和氨基酸,多酚物质含量适中,使茶汤滋味香陈,特别醉人,成为贵州茶叶的代表。随着“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龙原茶业之所以能一炮打红,源于省政协委员、贵州长通集团总裁兼该公司总经理张钊确定的“坚持为百姓做好茶”的发展定位。
近几年,我省高度重视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以螺蛳壳山区“百里都匀毛尖长廊示范基地”为主体的茶园基地,已发展到22万多亩,各县(市)也在围绕州政府关于“以都匀毛尖为依托,做大黔南茶产业”的规划部署,推进茶园扩张,全州总面积已增加到68万多亩。张钊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家只集中做春芽生意,夏秋茶开发滞后,大量的茶叶库存于树上,没有发挥应有的综合效益。他认为,茶产业基础在传统,突破在现代,基于茶的食品将拥有健康内核,茶食品将获得无限拓展,茶产业的前景可观。
为此,张钊决定投资都匀,用工业手段做茶产业,下决心做带动农村千家万户增产增收的龙头企业。他的规划是,一方面要以市场导向来设计产品线,在传承都匀毛尖的传统工艺,做好高端产品的同时,综合开发利用夏秋茶资源,满足各类市场和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走“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新路子,千方百计提高茶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真正使茶叶变为富民的支柱产业。
按照张钊提出“一流企业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企业”的要求,公司积极与中国杭州茶叶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所)合作,成立了贵州龙原茶业工程技术中心和茶叶研究所,把茶园的种植和管理、茶青的采收到企业产品研发、加工、包装、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镶嵌在一条价值产业链之中,确保企业的发展站得高、看得远、转得起、做得活。
去年,龙原公司积极与都匀、贵定等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建立了一批机采茶园示范基地,帮助茶农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从种管采等环节受益的茶农达5000多户。摆忙乡坪阳村青年广周福乐呵呵地说:“我们有5个人组成的机采小组,一天采茶青4000斤,每人每天纯收80多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得多啰!”有70多名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也在龙原公司获得了就业岗位,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甘塘镇绿茵湖村青年莫泽鸿还当上了生产车间班长。省委书记赵克志专程到龙原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他们“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省长陈敏尔也赞扬“龙原茶业公司助农增收的这条路子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