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袁隆平院士在贵州的日子
□小遥
打开《南方周末》2012年9月20日发行的A7版,“稻田守望者—袁隆平的世界”一文跃入我的眼眶。猛回首,时间过得真快,陪同袁老先生贵州之行的日子一晃已过整整一年。一年来老是给同事和朋友抱怨工作太忙,想写写与袁院士零距离的感受都没时间。该提笔了,所幸记忆犹新。
一
2011年9月20日上午接到秘书小黄的电话,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先生将到贵州主持一个农业科技项目验收会,省里派我全程陪同他。放下电话,心里一阵兴奋,天赐良机。从昨日开始(2011年9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各大频道都在突出报道袁隆平院士的科技杂交超级稻突破亩产900公斤大关,达到926.6公斤。现在终于可以当面向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致敬和请教了。
下午3时,到龙洞堡机场的廊桥口接到袁老一行。迎面而来的袁隆平,与电视上所见无异,黑红的脸庞,寸板头,高挑的眉毛,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个头比想象的要矮。只见他回头对随行说了一句:“我今天来的座位号是258。”周围的弟子们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我虽不玩麻将,可术语还是略知一二,这不是麻将的和宽张吗?知道袁老有4种娱乐爱好:游泳、打气排球、拉小提琴、玩麻将。真是名不虚传,可他不赌钱,输了就钻桌子脚。
到兴义验收项目的航班是晚八点,时间还早,便请袁老一行到贵阳有600年历史的古建筑甲秀楼喝茶。刚上三楼,还未坐稳,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追了上来,要求采访袁院士。据说当晚十时,中央一台有一个专题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必须插播现场采访的内容,袁老爽快地同意了。记者问:“有网友提出,您为什么不研究常规稻①,而研究杂交稻②?”袁老回答说:“杂交优势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无论是动物界或是植物界都如此。”记者又问:“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袁老说:“用10年的时间实现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到那时,我也由80后变为90后了。”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只有采访的记者成了丈二和尚。袁老今年是81岁,再过十年,当然是90后了。
二
晚八时,陪袁院士一行登上了从贵阳到兴义的小飞机,半小时的航程,让我有机会向袁院士请教多年困惑的问题。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73年育成三系③杂交水稻才初见成效,将水稻亩产由300公斤提升到了500公斤以上。从1997年—2000年,袁老用了4年的时间,将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由600公斤提高到了700公斤,并推广应用了2000万亩。这2000万亩稻田每年应增产(700公斤-600公斤)×2000万=20亿公斤稻谷。通常人年均消耗300公斤稻谷,也就是说这2000万亩增产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20亿公斤÷300=666.67万人。面对巨大的成就,袁老没有止步不前。从2001年—2004年,他又用了4年的时间,将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由7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同时推广应用了700万亩。接下来,袁老又用了7年的时间(2005年—2011年),把亩产800公斤提高到了900公斤,剩下的任务就是推广应用了。谈到杂交稻的研究历程,袁老师滔滔不绝。他自豪地告诉我:“目前世界的水稻产量,印度是亩产250公斤,日本达450公斤/亩,美国近600公斤/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与成果已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时飞机开始下降,兴义已在脚下,我只好打住一路喋喋不休的提问。
三
一觉醒来,推开窗户,天高云淡。每次到兴义,感觉就像到了昆明,离天都近了许多。早上9点,袁老准时出现在“贵州省杂交水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测产验收会”的现场。只见袁院士穿着工作服,跨着长长的胶鞋,矫健地穿行在田埂上,我跟在后面,总是不自觉地伸手去扶他,生怕这位国宝级的大专家摔跤,可他立即就把我的手甩开。那步履仿佛是20-30岁的年轻小伙。所谓种三产四是种三亩田,产出四亩的水稻。此次验收会,是对我省兴义136块田(共211亩)种植的三种品种的杂交稻进行验收,其中一种是袁老国家水稻工程中心的品种,其余两种是贵州农科院的品种。最后在袁老的主持和建议下,通过抽签方式,选中了三块田进行收割验收。袁老亲自上阵,很快结果就出来了:第一块田有0.31亩,种植“Y两优5845”品种,按78.7%的折干率,除掉水分,亩产高达980.66公斤。第二块田有0.36亩,种植“黔优88”,按80.3%折干率,亩产达到了962.8公斤。第三块田有0.44亩,种植“金优785”,按折干率81.2%,亩产达到了967.3公斤,三块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了970.25公斤。如此结果,比昨日CCTV公布袁老在湖南测产验收的亩产926.6公斤还高出了许多,大家都感到异常兴奋。可最后验收会的结论又取决于袁院士的评价,结果如何?贵州农科院的研究人员一阵忐忑不安。很快,袁大师的意见出来了:这是杂交稻的高产示范田,建议继续向亩产1000公斤进军。如此科学与大度的评价,众人一片欢呼。验收会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
车轮在通往贵阳龙洞堡机场的高速路上飞驰,陪同袁隆平院士的日子行将结束。我静静地坐着袁老的身旁,没有了提问,只剩离别的惆怅。短短数日与大师的接触,留给我的是感动、自豪、收获、榜样。
车窗外,机场的塔台已遥遥在望。
注:①种植常规稻可留作种子
②种植杂交稻每年需购买种子
③三系1是雄性不育系:雌 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2是保持系: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对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3是恢复系: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